如何把握鴕鳥的核心市場?
我國對鴕鳥的馴養始于1988年,養殖最早在東南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興起。近幾年,在我國一些地區興起鴕鳥養殖熱,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經營的趨勢正逐步形成。有關專家認為,鴕鳥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鴕鳥產業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國中西部地區適宜推廣鴕鳥養殖。在未來5~10年內還不會象雞、鴨、鵝那樣普及,還不會供過于求,所以利潤空間還比較大。
養殖前景
每只種鳥的價值依照其生產性能的不同,一般為3.5-5萬元。如果是進口種鳥,價值則更高,一般在7萬元以上。一只育齡雌鳥在一個生產年度內可產出鴕鳥肉1800公斤。每公斤鴕鳥肉的收購價為60元,則產出價值為10萬元。相應的還可產出40張鴕鳥皮革,每張皮革的售價依據等級的不同,在1500-3000元之間。另外鴕鳥的羽毛、骨骼、蛋殼等都可加工制做成上市產品,鴕鳥還可作為觀賞動物供游人觀賞。所以,鴕鳥養殖屬于經濟效益較好的新興產業。
由于鴕鳥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等諸多優點,符合國家發展“節糧型”草食動物這一產業政策,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智研數據研究中心顯示,我國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種的非耕地,飼草資源又非常豐富,發展鴕鳥養殖前景廣闊,這對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人民群眾的食物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將起到重要作用。國家對鴕鳥的養殖開發非常重視,且又有免征所得稅等諸多政策扶持。鴕鳥養殖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可開發潛力巨大。
養殖面臨的問題
(1)一次性投資大。由于引進種鳥的價格較高,飼養地占地大,興辦鴕鳥養殖業一次性投入遠大于其他養殖投入。目前,從國外引進處于最佳繁殖年齡的種鳥約需2萬美元左右。據測算,飼養1公2母的最小鴕鳥場,僅孵化設備、種鳥、中小鳥欄舍就需投資30多萬元,占地1畝。而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搞鴕鳥養殖應慎之又慎。加之運輸、應激反應、環保、疾病、市場運行態勢、消費需求、銷路等各方面的一系列莫測因素,盲目大辦鴕鳥場風險大。
(2)鴕鳥的飼養周期長。種用鴕鳥從出生到具有繁殖能力需22個月以上,公鳥則需更長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飼養者幾乎得不到任何回報,資金占用時間長。
(3)飼料消耗大,飼料轉化率不高。每只上市商品鴕鳥需養至12~14個月,約需耗精飼料600千克和青草1000千克。隨著不斷馴化和規模化飼養,精料的比例還將逐漸增加,說鴕鳥不與人爭糧、爭地,為節糧高效的養殖項目是不全面的。
(4)引種混亂。由于鴕鳥熱的出現,各種酶活性降低,免疫能力下降,降低了抵御疾病的能力等。表現為較長時間緊張、驚恐、不食、不飲、拉稀或便秘、機體消瘦等。誘發各種疾病。再加上人們對鴕鳥的了解不全面,在國內良種繁育規模有限的情況下,有的地方便急不可耐地從國外引種,有些種性不佳、家系不明甚至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鳥”和鳥蛋也被引進且耗資巨大,這將給真正從事飼養業的單位造成重大損失。
(5)拓展市場的能力弱。相關的信息、技術服務、籠舍建造、疾病防治、疫苗和藥械的服務跟不上。
文章來源《特種養殖》2019年第11-12期,總第1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