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 生態“娃娃魚”養出幸福“錢”程
引水暗洞變天然娃娃魚場
“若沒有這個廢棄的引水山洞,我們不可能走上娃娃魚養殖之路。”走進庸澤彪飼養娃娃魚的山洞里,筆者看到,這個藏于翠竹茂密的大山深處有800多米深、高3米、寬4米,30多條種娃娃魚和新引進的2000多尾娃娃魚分養在一期修建的26個池子里。“這個800米多深的山洞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工挖鑿而成,主要用于將金竹村山上的清水引下山灌溉農田。如今廢棄已有30余年了。目前我們已投資80余萬元,才建成現在這個樣子。”庸澤彪、劉春介紹說。
“娃娃魚”又名大鯢,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為其叫聲酷似嬰兒啼哭,人們都它“娃娃魚”。由于“娃娃魚”特殊生活習性,造就了它只能在荒蕪人煙的暗石縫和暗洞里生存,且要相對的恒溫才能生長。
2011年初,在金竹村租用近100畝魚塘專門進行魚苗繁育銷售的庸澤彪,偶然獲悉金竹村有一個廢棄的引水暗洞后,令他們欣喜不已。此前他們就有養殖“娃娃魚”的打算,但苦于養殖環境要求高一直未能如愿。在實在查看了這個廢棄的引水暗洞后,他們當即就請人除雜草、起淤泥、筑堤攔溪水、安引水管道、建標準池子,并向相關部門申辦了《水生野生動物訓養許可證》。
2011年6月,歷經3個月緊張施工,廢棄引水暗洞就變身“娃娃魚”養殖場,庸澤彪、劉春夫婦就率先引進了160尾“娃娃魚”苗試養,由此走上了“娃娃魚”養殖致富路。
飼養生態“娃娃魚”一舉揚名
“你是庸老板嗎?你可否再賣兩條給我帶回深圳?”
“沒有了,只有30多條種魚,再高的價格我也不賣了。”
今年春節期間,庸澤彪接到購買“娃娃魚”的電話有幾十個,“去冬我試養了4年‘娃娃魚’投放市場,因生態品質一炮就打響了品牌。”
“娃娃魚喜黑和陰暗潮濕,水質不僅要干凈,還得是恒溫環境,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見光。”走進陣陣涼意的山洞,庸澤彪就介紹起“娃娃魚”對生長的環境要求,必須在達到飲用水標準的流動水中生長,而且水溫要在16℃—22℃之間。
筆者借助手電筒微弱的光線看到,庸澤彪將山上的天然泉水引到養殖池里,形成了自然的活水,一條條娃娃魚都靜靜的趴在魚池里。“因為獨特的生態環境,才讓我此前試養的娃娃魚存活率基本達到100%。”
“娃娃魚”喜肉食,庸澤彪就采用人工孵育蝌蚪、繁育蚯蚓、網魚蝦以及購買動物內臟作餌料,“最令人心動的是,‘娃娃魚’吃到5斤魚就能長1斤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養20頭豬創造的利潤,還不如養1條娃娃魚!”講這話時,庸澤彪、劉春滿臉的興奮和自豪。
由于采用原生態飼養,去冬,庸澤彪歷經三年養殖的100余尾“娃娃魚”投放市場就倍受青睞,每公斤雖賣到600元,但只能讓少部分人嘗鮮。
養“娃娃魚”讓雜魚派上大用場
“一只‘娃娃魚’從小魚長到成魚出售,每公斤成本需要200元左右,而此前我飼養已出售的‘娃娃魚’除耗點人工費孵蝌蚪、育蚯蚓及購買少量的動物內臟外,80%的餌料來自我魚苗塘里自然生長的鯽魚、鯧子和小蝦等雜魚,讓以前這些一文不值的雜魚派上了大用場,一只長到4斤左右出售的“娃娃魚”,單養殖成本就要節約300元。”在庸澤彪的山洞魚池里,筆者發現,每個池子都放養著規格大小不一的鯽魚、魚鯧和小魚蝦等雜魚,也混養其間,成為‘娃娃魚’的美食。
“娃娃魚”是肉食動物,除了喜食動物內臟外,尤其對蜉游類的小魚小蝦、鯧子等活物,更是情有獨鐘。庸澤彪、劉春夫婦針對“娃娃魚”這一習性后,在自己近百畝的魚苗塘里,就有意為鯽魚、魚鯧和小蝦的快速繁育提供生長環境。為了讓“娃娃魚”隨時都有鮮活的雜魚食用,每次出欄魚苗后,庸澤彪都要拉上起上兩網雜魚,存放于專門的魚池里,隨需隨取,“娃娃魚最喜歡的餌料就是小魚小蝦之類的活物,在養殖‘娃娃魚’之前,每年清塘時,這些小魚小蝦太小,拿到魚市也賣不起價,大多都是送給周邊村民食用,有時還直接到掉,現在想來好可惜喲。”
據庸澤彪介紹,他們承包的近100畝魚苗塘,每年都可以收獲兩三千斤雜魚,目前他們養殖的2000多條“娃娃魚”根本就吃不完,而他們卻因這些雜魚目前每年就要節約近20萬元的餌料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