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里撿來的財富
江蘇省大豐市緊靠黃海,海邊灘涂地盛產一種叫“沙蠶”的高級魚餌。像這樣20畝的灘涂地,每到夏天釣魚旺季,會有五六百個農戶同時挖沙蠶。冬天雖說是收購淡季,每天也有二三百人采挖。挖出的沙蠶經過農戶簡單清洗,交給收購商最后把關。
收購商 周興田:“把綠的、斷的,都撿掉。這個就沒用了,綠了,受傷了就沒用了。它沒血了就死掉了。”
記者:“這個挑一下,然后就可以過秤了。”
農戶 韓洛芬:“對對對。”
收購商 周興田:“他們一天的錢就搞到手了。他們按斤兩算的,六塊錢一斤。”
農戶 韓洛芬:“這個太低了,低的不能行。這是淡季。”
記者:“好的時候一天多少錢啊。”
農戶 韓洛芬:“一天十五塊錢一斤。”
農戶陳春陽:“一天能賺百十塊錢,一二百塊錢吧。”
記者:“一天能賺一二百塊錢?純賺啊?”
農戶陳春陽:“yes.”
記者:“yes是么?一年呢?”
農戶陳春陽:“萬把塊錢,兩萬塊錢吧。”
農戶得意地用外語回答記者,他更得意的是,手里的沙蠶再過一天就會躺在外國的貨架上。大豐沙蠶出口日韓歐美,挖得最快的農戶一年能賺十萬元。這一天,江蘇迎來入冬的第一場寒流,狂風中我們的拍攝設備都搖晃起來,可農戶全都顧不上冷,拼命地多挖多賺。
然而,農戶才挖了不到兩小時,記者卻發(fā)現了這樣的一幕。
農戶:“上來。”
農戶:“趕緊上來。”
農戶:“周長娥,你拼命啊,又不賺錢。走啦。”
寒風刺骨,農戶卻不是為了躲冷才收工。因為灘涂的另一邊,組織農戶采挖的收購商正著急上火地催促農戶趕緊回來。
收購商陳亞東:“上來呀,干夠了沒有。收購結束了。快快快。”
一邊是收購商不讓農戶繼續(xù)采挖,另一邊,農戶卻像腳釘在了地里一樣,多挖一條是一條。到底這小小沙蠶隱藏了什么價值,讓收購商和農戶有這樣的矛盾,卻又干的這么熱火朝天呢。
沙蠶生活在海泥里,模樣像蚯蚓,卻比蚯蚓多了兩排小腳,因此又叫“海蜈蚣”。雖然樣子嚇人,它卻被釣魚愛好者稱為“萬能魚餌”,尤其適合深海釣魚,僅日本每年的需求量就達3000噸。沙蠶有40多個品種,江蘇大豐出產的叫雙齒尾沙蠶,因為產量大,價格比其他沙蠶便宜,即使如此,每噸賣價也高達10萬元人民幣。
2005年起,沙蠶的主產地東南亞開挖過度,產量降低,大豐沙蠶需求量從幾百噸變成上千噸。當地人承包灘涂,灌海水撒飼料,促進沙蠶的生長。這樣一來,大豐的十萬畝灘涂不僅沙蠶多了起來,更多出一群操著外地口音的淘沙人。
農戶:“一天多的會挖幾十斤吧。”
記者:“幾十斤。你是當地人嗎?”
農戶:“不是的。”
記者:“從哪過來的?”
農戶:“連云港的。”
記者:“也是連云港過來的?”
農戶 陳春陽:“Yes.”
記者:“一定要用英語回答嗎。”
農戶陳春陽:“是啊。”
2006年入夏,挖沙蠶進入黃金季節(jié),超過3000人的采挖大軍從北邊的連云港,甚至安徽、河南等外省來到江蘇大豐。人多了,采挖的效率提高了,可收沙蠶收了十年的張文龍發(fā)現,這些外地人帶來的不是效益,而是問題。
7月的一天,張文龍給歐洲客戶發(fā)了3噸沙蠶,但發(fā)貨后第五天,張文龍接到了客戶打來的電話,他的心涼了半截。
張文龍:“他說你的貨不行,這個貨規(guī)格不行。規(guī)格不行他就拒收。”
記者:“拒收是把貨發(fā)回來了?”
張文龍:“不發(fā)回來,不發(fā)回來,發(fā)回來更不劃算了。”
記者:“不發(fā)回來。”
張文龍:“那個貨就等于就算了。錢也就算了。”
規(guī)格不夠,因為張文龍的沙蠶出現了大量的死亡。作魚餌的沙蠶,必須是鮮活的,這是沙蠶出口最基本的要求。沙蠶在10攝氏度氣溫只能活8到10天,必須盡快發(fā)貨。
因為農戶多產量大,張文龍一上午就把貨收齊,用最快速度發(fā)到了歐洲。明明每一步都搶到先機,為什么成活率反而出了問題。這時,剛從連云港來挖沙蠶的陳春陽引起了張文龍的注意。而張文龍最注意的,是陳春陽彎腰拾起沙蠶的這個小動作。
陳春陽:“一開始,這個蟲老愛走掉。每挖一下它就往里鉆一下。”
記者:“基本只能看到它露了一下頭,就趕快去扯。”
陳春陽:“對。看到了,一下就把它逮上來了。”
記者:“快快快,那個跑進去了。”
陳春陽:“跑不掉。這個時間還算跑得慢的,夏天快,天氣熱跑得快。”
當時也是夏天,沙蠶跑得快,陳春陽使蠻勁把沙蠶拉出來,很容易把沙蠶拉斷弄死。張文龍發(fā)現,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新來的農戶身上。張文龍決定,沙蠶收回來后必須經過層層篩選,只留下最好的。
工人:“這種就沒用。這種就是有頭的,好的。”
記者:“那個底下尖尖的就是頭。那這個呢?”
工人:“這個就是沒有頭。沒有頭的就沒用。”
不僅靠篩選,收購商還讓工頭帶動農戶學挖蠶技術,練得農戶各個眼疾手快。
2006年底,有三四千人從外地來大豐采挖沙蠶,年產量達1000多噸,總銷售收入上億元。蜂擁而來的外地農戶大幅地提高了沙蠶產量,可誰也沒想到,一場沙蠶產業(yè)的危機也悄悄降臨了。
收購商陸文兵對此記憶猶新,2007年1月,他的廠門被這些農戶包圍了。
陸文兵:“請我們幫他把沙蠶處理掉。”
記者:“他們都認得出你是大老板。”
陸文兵:“認識認識。”
記者:“都怎么說的。”
陸文兵:“請老板幫幫忙啊。”
可陸文兵也沒轍。沙蠶出口按訂單采購,很多收購商像記者在灘涂上看到的那樣,嚴格控制時間,禁止農戶繼續(xù)采挖。可農戶面對沙蠶價格不菲的誘惑,免不了多挖兩下。尤其冬天是銷售淡季,挖多了的沙蠶成了扎在農戶和收購商心里的一根刺。
這時,陸文兵突然想到,幾天前接到的福建打來的電話,也許是解決沙蠶產量過多的好法子。
陸文兵:“它給那些蝦母吃,吃了以后它就容易產卵,它產的次數比較多。一般人他舍不買沙蠶給蝦母吃,它吃不起。”
福建的養(yǎng)蝦人聽說喂沙蠶能提高蝦母產卵的次數,可他們對沙蠶的賣價望而卻步。陸文兵發(fā)現,現在沙蠶多了,價錢降了,國內的客戶完全負擔的起,淡季銷售也就開出一條新路子。
陸文兵:“一月份就開始了。我們國內的南方的需要量就開始大了,一年在五百噸左右吧。”
和魚蝦養(yǎng)殖戶打起交道,陸文兵更發(fā)現,原本淘汰的死沙蠶也可以用作魚蝦飼料,2007年起,大豐市有20多家收購公司利用1月到3月的銷售淡季,把沙蠶賣給國內的魚蝦養(yǎng)殖戶。僅這個發(fā)現就為當地帶來了2000多萬元的意外收入。
農戶被嚴格地控制著采挖的數量,但他們都憋足氣等待2009年1月賣掉更多的沙蠶。雖然滿身是泥,又是大冬天泡在冷水里干活,像陳春陽這樣的農戶說起自己這份特殊工作,還是很高興。
陳春陽:“搞錢就不累了,搞不到錢就累。做半天玩半天。”
記者:“做半天玩半天,還挺休閑?”
陳春陽:“對對對。”
記者:“一天還能賺200塊錢。”
陳春陽:“現在行情不好,行情好賺得到。”
記者:“滿意不滿意?”
陳春陽:“滿意,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