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荒水變財源——記方家咀鄉閔河村養魚大戶唐向榮的致富之路
在湖北省英山縣方家咀鄉閔河村,有一位名聞遐邇的小伙子,他不僅勤奮肯干、吃苦耐勞,而且頭腦靈活,勇于創新。近年來,他承包了村部曾經荒廢的水庫,并四方求師,潛心鉆研水產養殖技術,現已成為一方致富帶頭人,他就是英山水產養殖大戶唐向榮。
2005年,年僅30歲的唐向榮,在外打工8年之后,覺得長期漂泊在外沒有大的發展前途,毅然決定利用打工所得回鄉創業。2005年底,正值該村水庫庫汊對外發包之際,唐向榮得知這一消息后,懷揣打工積攢的資金,主動報名參與競爭。當時他承包了一座80畝的祝家垅水庫。這座水庫大壩早已倒塌,多年無人問津,荒廢了很多時日了。他認為這片資源浪費了很可惜,何不變廢為寶,從事養殖開發呢?為此,他依托縣水產局的技術服務和支持,在這片80余畝的水面上精心耕耘,悉心探索,采取科學的養殖方法,開始了他的創業“三步曲”。
一是科學規劃,奠定創業基礎。祝家垅水庫雖然號稱80畝,由于水源不足,水位不高,加上堤壩被水沖毀多年失修,實際上是一片常年水面不足30畝的荒水,根本不能滿足養殖需要,為此筑堤引水是盤活水面,搞好養殖的基礎。于是,唐向榮請人測量設計,合理規劃,并大膽投入重資20萬元進行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首先是修筑水庫大壩,在原來的壩基上新筑一道高出白蓮河水庫104m水線的大壩,光土方工程就達到8600m3,但他認準了目標,敢為常人所不敢為的事,大膽投資,這為以后大壩的防汛抗災能力奠定了基礎;其次是開渠引水。養魚離不開水,解決水源的問題至關重要。他又投入很多的資金,利用閔河村水庫的自然水位落差,用挖掘機在閔河水庫開鑿一條240m長的引水渠道,以提高水庫的蓄水能力;最后他又在水庫尾開塘養魚,利用祝家垅水庫的庫尾荒地,新開挖三口精養魚池,面積12畝。購置了排灌設施、架設了電線,各項配套設施齊全,這樣,就做到了水面全部綜合利用,水位又符合養殖要求,規劃科學合理,這些為他實現致富的夢想打下了堅實的創業基礎。
二是靈活經營,邁開創業步伐。水產養殖技術性強,科技含量高,沒有技術勢必寸步難行。為了攻克單位面積產量低的技術難關,他不惜花時間、花資金下苦功學習鉆研水產養殖的新技術。一方面他與縣水產局建立新技術推廣應用協作關系,為他們提供新技術的實驗基地,水產局又無償地給他提供各種養殖技術和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與華中農大和水產科技開發公司保持密切的聯系,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探索和技術咨詢,逐步掌握了水產精養高效的技術。同時,他還訂閱了許多科學養殖方面的報刊雜志,在書本中吸取營養。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他逐漸掌握的許多精養高產養殖技術和經營決竅:一是優化品種結構,利用魚的不同水層生活習性和不同的飲食習性,實行青、草、鰱、鳙混合套養,通過立體養殖增產增效;二是優化餌料結構,實行生物菌肥和畜禽糞肥搭配、青草飼料與精養飼料搭配的方法進行投餌施肥。他還在水庫四周沙灘淺水位種植黑麥草,小米草等作物,以節約飼料成本,提高養殖效益;三是優化養殖模式,在大水面放養青、草、鰱、鳙等四大家魚;在精養魚池放養鳊魚、鱖魚等名特優新品種魚類;而對外開放的精養魚池,則用來提供垂釣休閑服務,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三是創新管理,成就致富夢想。水庫養殖中,技術是關鍵,但科學管理也至關重要。很多養殖戶重養不重管,結果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唐向榮知道,水產養殖受自然災害及其他外在條件的影響比較大,養殖要發財,管理十分重要,按他的話說,“就是要把水庫當作自己的家來看待,把魚當作自己的兒來養,”才能確保增收增效。他也是確實是這樣來實踐的,一方面,加強日夜巡庫護堤,時時防汛抗旱,確保水庫安全度汛;另一方面,加強魚群觀察,根據不同季節,對魚群的活動、水體顏色的變化、魚病的防控密切關注,確保不發生魚類病害,杜絕死魚現象發生。同時,加強飼料投喂,根據魚群活動的變化和不同季節,及時變換飼料,合理搭配,分類喂養,確保魚肥體壯。通過創新管理,他承包的水面做到了不發病不死魚、成活率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產值效益均高出同村其他的水庫。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科學的養殖經營和精細的養殖管理,他水庫的魚類產量、效益年年提高。2007年他的精養魚池畝產超過500kg,大水面養殖產量突破畝產325kg,全年水庫總產量達到3.5萬kg,產值超過28萬元,比上年提高了三倍。
有志者,事不難,敢叫荒水變財源。短短三年功夫,唐向榮家建起了樓房,摩托車、手機電話及高檔家用電器等等也悄然進入了他的家中,他也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科技帶頭人之一。唐向榮成功的經驗在于:科學養殖、靈活經營、注重管理,當然還有一條那就是勤勞苦干加上膽大心細。談及未來的打算,唐向榮眼中充滿了無限的憧憬,他說他的水庫養殖中不久要增加名優新品種,經營上要爭取開展“漁家樂”休閑漁業項目,同時,他還想通過水產局將自己的綠色無污染的水產品申報國家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