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魚的致富神話
湖南安化縣柘溪水庫周邊的農民,長期養殖草魚、鰱魚等傳統品種,為提高養殖效益,當地引進了一種叫斑點叉尾鮰的魚種,據說這種魚的市場價格是四大家魚的三倍,但真正養出來,卻并不像當初說得那么美妙。
湖南安化縣的柘溪水庫盛產多種淡水魚,庫區的漁民長期靠養殖四大家魚為生。一天,水庫水面上卻突然多了幾口神秘的網箱,一種誰也沒見過的魚苗出現在了庫區水面。
漁民王左才:“覺得很新鮮,這個魚沒有鱗甲,苗子很小。”
漁民謝勇:“形狀、顏色啊,都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沒見過。”
這究竟是種什么魚,為什么會出現在庫區里呢?就在漁民議論紛紛時,隨后了解到的養殖利潤,更吸引了眾人的注意。
湖南省安化縣水產站站長謝建陽:“一口網箱產量大約是250公斤左右,當時250公斤有兩三千元的純收入。”
當時庫區漁民主要養殖傳統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一年最多只有幾千元的收益。為了調整品種結構,安化縣畜牧水產局引進了不同的品種進行養殖實驗。這種美國斑點叉尾鮰魚養殖周期短,見效快,抗病力強,成了水產局引進的重點品種。
湖南省安化縣水產站站長謝建陽:“我們就想多品種養殖,看哪一種品種適應我們庫區養殖。”
半年后,叉尾鮰上市了。由于肉質細嫩、刺少、口感鮮美,這個新品種非常受市場歡迎,試驗基地的2000多公斤魚被本地的賓館飯店收購一空,價錢也賣到了15元一斤。火暴的場景讓許多養家魚的漁民悄悄算了一筆經濟賬。
漁民王左才:“一般的家魚只有三四元一斤,這樣養一斤魚相當于我們養家魚麻鰱、草魚三四斤。”
效益讓養殖大戶諶彥章看著眼熱,第一個跟著水產站的技術員學養叉尾鮰,他新建了5口網箱,進了2000尾魚苗,半年下來就賺了1萬多元錢。
漁民諶彥章:“一口水箱可以產生純利潤2000元錢。”
很快,水庫興起了叉尾鮰養殖熱潮,兩年的時間,庫區就有了20多個叉尾鮰養殖專業戶,年產量增加到了200多噸,就在這時,諶彥章卻發現市場上的鮰魚漸漸賣不動了。
漁民諶彥章:“本地的市場需求量最多只有100噸,還有很多銷不出去。”
靠著本地的賓館飯店零售,叉尾鮰魚只能消化掉一半,大量銷不出去的只能繼續養著。讓諶彥章焦急的是,魚越養越大,不但每天消耗飼料,還有更嚴重的后果。
漁民諶彥章:“它不喂的話,魚大了就大魚吃小魚。它互相殘殺,那就損失就不小了。”
叉尾鮰有著大魚吃小魚的習性,養著不賣,會浪費大量飼料;可不喂飼料,又會互相殘殺。無奈中,諶彥章不得不賠本兒出手。
漁民諶彥章:“那時3元多一斤也賣,只要把那個魚銷掉了就行了,也沒考慮什么利潤了。”
那年,諶彥章賠了4000多元。像他這樣做賠本買賣的漁民還有不少。沒想到名貴魚不但不名貴,還成了燙手的山芋,這讓大伙兒既失望又著急。本地市場銷不完,能不能去外地市場試一試呢。
2004年,諶彥章和十幾個養殖大戶一起到湖北、江西等地考察行情。就在大家輾轉車途時,從安化縣扶貧局傳來了一條讓人振奮的消息。
湖南省安化縣扶貧局局長楊道雄:“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獲得了一條信息,那就是我們本地的益陽益華公司,它是加工出口這條魚的。”
他們得知,距離水庫100多公里外的益陽市新開了一家水產品加工企業,這家企業專門對生魚進行切片加工,速凍包裝后出口到歐美市場,而叉尾鮰的品種優勢非常適合加工出口。
湖南益華水產品公司總經理盛佳林:“這種魚是一條優質魚,蛋白質含量高營養成分特別好,再加上它沒有肌間小刺,口感又特別的好,所以在國外市場特別受歡迎。”
他們從這家企業還了解到,叉尾鮰魚在國外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在美國,目前叉尾鮰每年的市場消費量達到35萬噸,而且每年還在以5%的速度增長。面對這個巨大市場,這家企業也急需大量的原料來擴大生產。來自柘溪水庫的叉尾鮰,是用達到飲用水標準的水質和流動水來養殖,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這引起了廠方的濃厚興趣。
湖南益華水產品公司總經理盛佳林:“這是一個最好的養殖資源,而且離我們又很近,又屬于我們本地資源,所以說柘溪這塊地方是最好的出口養殖的環境和條件。”
加工企業當即決定簽定供貨合同,并打算和柘溪水庫長期合作。這一消息讓漁民十分興奮。養殖戶王標才養了1萬多尾叉尾鮰,正為銷不出去發愁,得知加工廠要到水庫的碼頭來收貨,他滿心歡喜地裝了滿滿一船魚,送往碼頭。沒想到,就在廠方驗貨時,卻出現了意外。
漁民王標才:“他只能要長條的,偏肥、過大的不要。”
廠家收購員王皆才:“不超過三斤,超過三斤就不行。”
加工廠根據國際出口標準,要求魚的藥殘檢測必須合格,而且魚的個頭大小、體形體色也都有嚴格標準。可當時王標才養的魚大多都在3斤以上。
漁民王標才:“當初我們所有養殖戶覺得越養得大就應該越賺錢。”
按照收購標準,王標才養的叉尾鮰只有20%符合要求,剩下的魚,他不得不賤賣到了零售市場。有定單卻不能接,有錢賺卻賺不上,這讓他十分無奈。
漁民王標才:“我們只能夠根據它現在公司提出來的這個養殖一至兩斤的標準,為第二年來調整自己的思路。”
怎樣才能控制魚的大小呢?幾個養殖大戶聚在一起琢磨。這時,諶彥章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根據魚苗的個頭分成大中小三個批次,分別放進不同規格的網箱中,單獨喂食,這樣魚的生長均勻一致,而且體重也得到了控制。
漁民諶彥章:“大的魚一餐能夠喂多少,中號魚能喂多少,要控制它的食量,那個魚才能長得均勻一點。”
漁民王又文發現,叉尾鮰一般每個月增長三兩左右,如果要生產2斤多的魚,一般就提前半年進苗。摸清這種生長規律后,就可以隨時根據魚的上市時間來進相應大小的魚苗。
漁民王又文:“估計要多久出售,我就進多大規格的魚種。”
掌握了工廠化的生產要求,叉尾鮰又恢復了名貴魚的身份,市場越來越大。現在除了本省的加工企業,越來越多的外地加工企業也主動找上門來。
漁民劉九師:“找了江西湖北還有很多地方,跟湖北的一個廠家聯系了,跟他們簽訂了1000多噸的加工協議,它的價格比益陽的還要高。”
現在,柘溪水庫已經成了叉尾鮰養殖基地,鮰魚銷到了本省的長沙、常德、益陽,湖北的洪湖、宜昌、武漢,以及江西等地,全部供應專門加工魚片的出口企業。今年,柘溪水庫的叉尾鮰魚預計將達到8000噸,養殖規模還將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