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市場效應驅動商品驢養殖與加工
在豫晉兩省交界的豫西北沁河岸邊,有一個沁陽市。歷史上,沁陽人就有養驢、販驢、殺驢、吃驢肉的傳統。如今,沁陽人食用驢肉的傳統,驅使自然經濟烙印濃厚的毛驢,正在發展成為全國矚目的頗具規模的商品驢產業。
在全國商品驢資源日漸減少的背景下,沁陽商品驢產業卻日漸紅火,為探其究竟,前不久記者赴沁陽進行了采訪。
采訪中,沁陽市政府副市長馬有明坦誠中透露出自豪:“現在,沁陽商品驢年交易量達10萬頭,位居全國第一;目前商品驢產業正在由市場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擴大養殖,提升加工。”
打造“買賣全國”的商品驢市場
采訪中,馬有明坦言:“雖然以前沁陽商品驢市場數量較多,但是分布散、規模小、影響弱,用產業化眼光來審視,其市場效應還不足以拉動一個大產業。”
為此,沁陽確定,重點培植幾個商品驢大型市場,膨脹放大商品驢市場效應,做大做強商品驢集散地優勢,拉動養殖,促進加工,刺激消費,打造全國商品驢產業大市。基于此,2000年以來,沁陽按照培育市場型龍頭企業的思路,投資500余萬元,征用了80多畝土地,建起了“豫北毛驢交易市場”。
理性中透出精明的豫北毛驢交易市場總經理陳新路介紹:2006年我們市場日均成交商品驢近200頭,單日最高成交達580頭,年交易6萬多頭,年交易額約2億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驢市場,基本形成了“買全國、賣全國”格局;2005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毛驢交易定點市場”和商品驢價格采集單位,其價格信息每天在“中國農業信息網”上發布,成為我國商品驢價格的“風向標”。
讓農民養驢有錢可賺
盡管沁陽商品驢市場很活躍,但是伴隨著全國商品驢資源的減少,沁陽決策者也意識到了潛在的商品驢資源危機。
馬有明介紹,沁陽有耕地42萬畝,丘陵山地15.6萬畝,每年可產70余萬噸秸稈,養驢飼料資源很豐富。
對于擴大商品驢養殖,馬有明的認識頗顯理性:“發展養驢有兩個關鍵:一是加強養驢科技研發,形成綜合配套養殖技術,提高‘頭驢效益’;二是讓人們認識驢肉的營養價值和市場價值,增加驢肉消費,抬升驢肉價格和商品驢價格,讓農民養驢有錢可賺,以效益引導農民養驢。”
基于此,沁陽市政府提出了《關于大力發展畜牧業的意見》,確定將養驢業作為畜牧業發展重點之一,明確了發展思路、任務目標和對策舉措;制定了《沁陽市養牛業和養驢業獎勵扶持政策》,制定了用地、用電、貸款、補貼等鼓勵措施,規定農戶每購買一頭毛驢可以獲得1000元貸款扶持。
沁陽按照“公司+市場+農戶”模式,沿山沿灘統一規劃了7個養驢基地鄉鎮和26個養殖小區,以養殖小區示范帶動散養農戶;養殖大戶以繁殖幼驢為主,散養農戶以養殖育肥為主;對養驢農戶,由商品驢市場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提供幼驢、統一提供技術、統一提供疫苗獸藥、統一收購商品驢。
作者:于洪光;海濤;陳川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