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河北僑商的“鴕鳥王國”:“花式”引領鴕鳥養殖產業化
河北僑商劉福辰的“鴕鳥王國”,正“助力”當地3000多戶鴕鳥養殖戶致富。
劉福辰與鴕鳥“結緣”于2003年。“一位保定的鴕鳥養殖戶向我求助,說他的養殖場瀕臨破產。”劉福辰回憶說,在保定養殖戶的農場,他見到了主動靠近向他“示好”的鴕鳥,并立刻喜歡上了這個高高大大的“朋友”。面對一臉愁云的養殖戶,劉福辰決定收購這些鴕鳥。
劉福辰1983年考上當時的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1988年,中國為緩解副食品供應偏緊的矛盾提出“菜籃子工程”,劉福辰所學的專業越發顯得重要。
“聽說我要養鴕鳥,我大學同學都極力反對,可是面對陷入絕境的農戶,我想給鴕鳥養殖業拼出一個希望。”劉福辰說,從農村走出來學了農業,就是希望能改變農民的生活。
隨后,他在全國范圍收購了200多家養殖戶的3000多只鴕鳥,決心開拓一條鴕鳥養殖產業化之路。
為最大程度還原鴕鳥在非洲沙漠的生活環境,劉福辰把養殖場選址在石家莊滹沱河畔的沙土地上。“那時的滹沱河畔沙化嚴重,一刮風就黃沙漫天,當地人都繞著走。”劉福辰卻變廢為寶,為鴕鳥打造了仿沙漠的自然環境。
據劉福辰介紹,沙子對養好鴕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鴕鳥通過沙浴可以把羽毛里的寄生蟲帶出來,鴕鳥吃一定量的沙子也能幫助磨碎胃里的飼料,有利于消化。
解決了“住”的問題,又開始研究“吃”。
劉福辰發現之前的養殖戶都是參照養雞的方式給鴕鳥喂精飼料,不但成本高,鴕鳥也愛生病。于是,他針對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分別研發出雛鳥、育成期鴕鳥、產蛋期鴕鳥等不同的飼料配方,并加入糠、花生葉等廉價的農副產品。
“雖然‘吃糠咽菜’,但成活率明顯提高。”劉福辰笑著對記者說,加入農副產品既降低了飼料成本,又能讓鴕鳥茁壯成長。
“現在,每年出口60萬盒半成品鴕鳥肉到香港,甚至有塔吉克斯坦、朝鮮等國的鴕鳥商人想來取經。”多年來,劉福辰研發了一整套成熟的鴕鳥養殖模式,將產蛋率、孵化率、成活率均提升至90%左右,讓曾經天價的鴕鳥走上普通民眾餐桌。
“想讓這個行業持續發展,得有人帶著養殖戶們開拓其它產業形式。”因此,曾經移民加拿大的劉福辰,又回到中國。
鴕鳥全身都是“寶”,鴕鳥皮供給意大利某奢侈品品牌做皮具,鴕鳥蛋做蛋雕工藝品,鴕鳥肝臟打碎做高檔寵物飼料,鴕鳥油做化妝品。為把行業搞活,劉福辰“花式”開發鴕鳥經濟,成為行業里的“鴕鳥大王”。
多年來,劉福辰幫助中國20多個省市的農民開展鴕鳥養殖,其中飼養數量100只以上的規模化養殖戶逾600戶,戶均年增收9萬元。
“今年1月,我國將非洲黑鴕鳥列入特種畜禽的引入品種。”劉福辰認為,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鴕鳥養殖業形成產業化。
曾經黃沙漫天的滹沱河畔,在當地政府的治理下成為旅游打卡地。未來,劉福辰計劃把養殖場改造成觀光農業園,“很慶幸能為中國農村的改變出份力,并見證中國農民逐步職業化、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