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下“驢”致富
地處昆侖山腳下的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闊什塔格鎮加依納古特村,50歲的布威薩熱·阿卜杜杰力摸黑早起已是常態。“要不是這些毛驢,以往誰不是睡到日上三竿。”說起每天伺候毛驢,布威薩熱·阿卜杜杰力坦言,“伺候得心甘情愿”。
“都是能生金的驢,寶貝得很。”布威薩熱說,除了賣驢駒,她每天僅擠驢奶就有700元的收入。可就在幾年前,這些毛驢還是她的一塊“心病”。
2017年,皮山縣在原有兩萬頭驢的基礎上,從內蒙古等多地購進大批扶貧驢,重點發展驢產業。本以為可借助當地上千年養驢傳統,然而“水土不服”的毛驢卻陸續出現死亡現象。
“水土不服,加之產業體系銜接不到位,缺少科學養殖。”皮山縣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沙塔爾·加帕爾說,一鄉一個養殖模式,不僅使毛驢飼養不規范,疫病防治也不到位,最終導致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為了補短板,皮山縣建立完善品種改良、疫病防控、飼草料、保險和延伸產業鏈五大體系。“與科研院校合作,引進專家常駐;同時引進企業,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毛驢標準化養殖基地和覆蓋各鄉鎮的配種站和擠奶站,實現毛驢養殖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配種、統一擠奶、統一管理。”沙塔爾說。
如今,在加依納古特村,包戶技術員和責任干部隨叫隨到。而在村委會,每頭驢都有一份“健康檔案”和指定的“保健醫生”。
“我們按照檔案提醒農戶將懷孕、生產的母驢送到合作社或者企業托管,根據驢奶驢駒銷售獲得分紅。”村委會主任麥麥提·約麥爾說,農戶養驢的傳統觀念大大轉變,基層干部也懂得尊重規律、科學發展產業。
皮山縣也在為驢產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做著種種努力:先后改造5萬多平方米棚圈,新建、擴建一批村級配種站,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接下來還要持續加大科技投入,持續發力。”沙塔爾說。
目前,皮山縣驢存欄量達到4.2萬頭,1.8萬名貧困人口參與毛驢養殖。這項扶貧產業“起死回生”,成為當地帶貧益貧的主導產業之一。
編輯:馬超霞
審核:申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