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鵝肝如何裂變成80億產業?
黑龍江蔓越莓、四川魚子醬、重慶澳洲龍蝦……近年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的升級和市場需求的擴大,一些原本依賴進口的食材實現本土化生產,在互聯網傳播加持下,逐漸被社會公眾所認知,相繼火爆“出圈”。
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出產的鵝肥肝,就是眾多受到關注的“隱藏土特產”之一。據地方行業部門統計,臨朐縣年出欄朗德鵝500萬只,產出鵝肥肝5000余噸,約占國內市場的70%、全球市場的20%,年產值達80多億元。
作為與魚子醬、松露并列的世界三大名貴食材,原產于法國的朗德鵝肝,以其質地細膩、口味鮮美著稱于世。一個出身帶有精致優雅光環的“洋玩意兒”,緣何能在山東的山區縣落地生根?從引入國內到返銷海外,臨朐縣做大做強鵝肝產業,經歷了怎樣少為人知的曲折歷程?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一波三折的緣分
在各大網購平臺搜索“鵝肝”二字,琳瑯滿目的產品展示中,不少都標注著“山東廠家直發”。實際上,這里的“山東”,范圍可能要縮小到地處魯中山區、沂山北麓的臨朐縣。
朗德鵝原產法國西南部的朗德省,盡管與臨朐相隔萬里,但兩地緯度相近、氣候相似,加之臨朐位于沂蒙山區,山水資源豐富,客觀上具備養殖朗德鵝的先決條件。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風吹到齊魯大地,在國家加強對外技術合作的號召下,臨朐縣經原農業部、外經貿部牽線與朗德鵝結緣。
“朗德鵝肝并不是病理性的脂肪肝,它其實類似于‘駝峰’。”山東尊潤圣羅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世峰介紹,朗德鵝是一種鴨科雁屬動物,越冬遷徙前會大量進食并通過肝部儲存能量,法國人發現了這一特性,經過不斷選育并改進填飼技術,最終讓這一食材名揚世界。
有市場需求就有擴張動力。1991年,臨朐縣外貿冷藏廠與外資合作成立鵝業公司,但好景不長,合資公司解散了。“當時那一批外貿人覺得項目黃了很可惜,便自己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民營公司。”高世峰回憶,外資撤走后本地沒了最關鍵的填飼技術,于是花重金從法國請來一位名叫凱森的專家,法國專家一待就是3年,毫無保留地將填飼技術教給了臨朐人。
進入21世紀,迎來的廣闊市場機遇,助推臨朐鵝肝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那時主要是做生鵝肝出口,不愁銷路。一公斤45美元左右,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抵得上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山東春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立君說,在火熱的市場行情刺激下,當地養鵝、填飼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03年左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沖擊,使鵝肝出口之路受阻,加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臨朐縣不少規模化鵝肝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選擇和養殖戶合作,由公司統一提供鵝苗,農戶代養,再訂單回收。
“養鵝是個精細活兒,人要勤快。”臨朐潤才家庭農場負責人孫同義說,他每年要經手約6000只朗德鵝,他跟公司合作以每只30元的價格購進鵝苗,喂養65天左右,以每只90元的價格賣回企業,再經過30天左右的集中填飼,就可以取肝加工。
目前,“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臨朐已成主流。該模式實行種苗飼料、技術培訓、防疫消毒、宰殺加工、回購銷售的“五統一”服務,不僅帶動農戶就業增收,還實現了產品質量源頭可控、全程可追溯。
“一片肝”帶動大產業
早年間,高世峰到南方出差,在某進口凍貨市場看到一款鵝肝,店主告知是進口的,他把外包裝撕下來,發現內包裝寫著產地濰坊——自家的鵝肝銷往世界各地,又換了包裝以更高的價格回流內地市場,折射出臨朐鵝肝產業早期發展以粗加工產品為主、利潤空間稀薄的“尷尬”。
形勢比人強,一個問題在業內人士心中浮現:養了這么多年鵝、填了這么多年肝,外面的市場究竟是怎么吃鵝肝的?
馬立君決定帶團隊出去看看。2015年前后,她和同事到各類高檔酒店考察消費場景,受法國廚師“紅酒和鵝肝是絕佳伴侶”的啟發,研發團隊開始試驗,一年后,紅酒藍莓口味的即食鵝肝問世。
一塊小小的紅酒藍莓鵝肝看似簡單,實際上實現了從生鵝肝到熟制鵝肝的一次艱難跨越。馬立君介紹,研發紅酒藍莓鵝肝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生鵝肝需要先煮熟還是先泡酒?如何去腥?如何實現量產?每一個看似普通的環節都需要反復試驗,“我們跟各地西餐廳合作,免費讓消費者品嘗產品,收集反饋意見。過甜、過咸、發澀、發苦,香氣被掩蓋了、口感不夠細膩……每一次配方調整都會帶來新的市場反饋,再根據反饋,不斷精進工藝、改良配方。”
思路一變天地寬,此后,清酒鵝肝、櫻桃鵝肝、冰激凌鵝肝……一系列精深加工產品相繼推出。如今,春冠已開發出8大類60余種產品,馬立君算了一筆賬:原先的生鵝肝,一公斤的價格僅有約200元,而一公斤的加工鵝肝在酒店一般能切出約40片,一片最高賣到68元。
從賣初級產品到賣精深加工產品,十多倍的差價,讓臨朐鵝肝從業者紛紛轉型。“目前,全縣鵝肥肝加工及配套企業105家,養殖專業合作社70家,養殖基地350個,帶動從業人員6000多人。”臨朐縣畜牧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發展,臨朐已形成集孵化、養殖、填飼、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鵝肥肝生產全產業鏈條。
此外,當地企業還將取肝后的鵝體進行二次加工,鵝肉、鵝頭、內臟等各個部位被“吃干榨凈”加工成預制菜,鵝毛則作為重要原料被送至羽絨加工企業。不斷延伸的鵝產業價值鏈,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一只鵝”成長為新品類
雖然解決了“怎么吃”的問題,但實現國內鵝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有一絲陰霾籠罩。
高世峰介紹,從法國進口的朗德鵝祖代鵝一只要2000多元,產蛋高峰期只有3年左右,2016年之后,受動物檢疫政策影響不再出口中國,本該淘汰的種鵝疾病率上升、料肝比下降,有的企業不得不“矮子里面拔將軍”,從商品代中找強壯的來育種。
針對現存瓶頸,業內專家建議,要做好良種“保”和“留”科學繁育流程,嚴防近親繁殖導致的種質退化和性能降低,適當調整配套系比例以最大限度發揮鵝生產性能,通過分組分片開展種鵝生產,將產蛋率、優蛋率等生產性能指標作為標準篩選儲備良種,嚴格按規進行后續配種和繁殖生產。
謀求進口期限不明,培養華系朗德鵝正成為新的著力方向。目前,臨朐已組織行業力量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對現存的180只祖代種鵝進行了基因測序,以確定血統關系,為下一階段工作做準備。
2024年11月,山東省在全國范圍內率先立項支持肥肝鵝育種事業,在臨朐縣城關街道召開省級重點研發計劃“優質高效抗逆肥肝鵝新品系選育”項目啟動會,國內首家朗德鵝育種場同期在圣羅捷公司揭牌。未來,該項目將與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合作,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培育肥肝鵝新品系,力爭在產肝重和料肝比遺傳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關鍵突破。據估算,項目完成后,培育的新品系和配套技術預計每年示范推廣規模超過50萬只,實現新增產值800萬元。
盡管瓶頸制約問題急迫,但業內人士對行業發展保持樂觀。馬立君介紹,去年公司銷售收入突破4億元,其中出口營業額占到10%以上,憑著過硬的品質把控和豐富的產品品類,國產鵝肝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老外覺得新奇,只有中國人才會把鵝肝玩出這么多花樣。”
如今,以臨朐為代表的產業高地,助推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鵝肝產地,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5%。第三方互聯網電商平臺發布的《隱藏土特產報告》顯示:進口鵝肝平均每克0.87元,而國產鵝肝平均每克0.52元,國內供給提升和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勢,不僅加速國貨“出海”,也為“下沉”帶來廣闊空間。隨著業內企業紛紛嘗試線上銷售,原本主要供應商務市場的鵝肝,在零售市場銷量也在上升,以鵝肝為代表的一些高端食材逐步走向大眾化,成為普通消費者新生活的一種日常。
既要“育得出”,又要“賣得好”,緊抓產業鏈“微笑曲線”附加值最高的兩端,臨朐正加速向實現“鵝肝自由”邁進。據了解,臨朐計劃將鵝肥肝生產加工打造成百億級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從品種繁育、生態養殖、產品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全力支持、全面突破,實現倍增發展、惠及更多群眾,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貢獻力量。
“品牌帶動,融合發展;龍頭帶動,科技興農。”指著公司的發展標語,高世峰信心滿滿。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