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打造億元養蜂產業路徑研究 !
一、仁懷發展養蜂產業的現實意義
養蜂產業對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作物產量和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養蜂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日益提升,養蜂產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我國飼養蜜蜂920萬群左右,蜂蜜產量約54萬噸,均占世界第一位。我國現有蜜粉源植物5.6億畝左右,可以容納蜜蜂1500萬群,我國養蜂產業尚存巨大發展空間。
養蜂產業是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甜蜜”事業。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全面決勝階段,為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農村產業革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仁懷提出打造“億元養蜂產業”,不僅是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主抓手,而且還能夠打造酒都特色農產品品牌,為白酒產業良性發展增加生態環境保障,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二、仁懷養蜂產業發展概況
(一)龍頭帶動不斷增強
通過近些年的發展,全市已初步形成“平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格局。現有仁懷市酒投公司、貴州省仁懷市福恒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仁懷市百花香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0余家蜂產品生產與加工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特別是仁懷市酒投公司標準化程度高、市場銷售網絡廣、帶動引領作用強,為仁懷養蜂產業起到了較好的龍頭帶動作用,養蜂產業已成仁懷市脫貧攻堅重點產業。
(二)規范養殖成為共識
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要求,全市50群以上規模的養殖場(戶),均采用了“活框式”養殖方式,仁懷市中華蜂養殖孵化基地和仁懷市百花香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仁懷市三百梯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25家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共養殖蜜蜂5000群左右,均達到了“活框式”養殖示范標準,一些散養戶已開始逐步將“固定式”蜂箱改成“活框式”蜂箱。
(三)品牌打造日漸成熟
仁懷市酒投公司注冊申請了“酒都蜂”“醬蜂子”等7個蜂蜜商標,貴州省仁懷市福恒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仁懷市百花香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開發了“云禱山”“太陽村土”等蜂蜜產品。仁懷市酒投公司的蜂蜜產品,線下主要通過“酒+蜜”舉措,在全國194家“仁懷醬香酒道館”內進行銷售,線上主要通過自營京東商城店、公眾號和戰略合作商酒仙網、華致酒行等線上門店進行銷售。其他養蜂企業的蜂蜜產品,主要通過淘寶、京東等線上銷售和市內朋友圈自售。
(四)孵化培訓形成常態
仁懷市委黨校結合脫貧攻堅掛幫工作和自身干部教育培訓職能職責,于2019年8月在后山鄉新山村籌劃建設“仁懷市中華蜂養殖孵化基地”,采取“一基地多點”模式,集中飼養蜜蜂561群,全覆蓋對新山村245戶貧困群眾進行產業幫扶,通過孵化基地免費為農村群眾開展技術培訓,讓農村群眾學到養蜂技術后自發發展養蜂產業。孵化基地建立以來,已接待市內外學習考察2000余人次,為“億元養蜂產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五)“億元產業”初具基礎
據對仁懷養蜂產業統計調查,2019年全市養蜂總量1.5萬群左右,主要集中在長崗鎮、喜頭鎮、后山鄉等純農業鄉鎮,有養蜂協會1個、養殖孵化基地1個、養殖合作社或養殖場25個,帶動5000余戶養殖中華蜂,其中貧困戶2000余戶,存欄蜜蜂50群以上的養蜂場(戶)200家左右,產量30余噸,產值900萬元左右,為打造“億元養蜂產業”、決戰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
三、仁懷養蜂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規范化程度低
仁懷養蜂產業規模小、基礎差、條件惡劣,規范化程度低。全市年飼養50群以上的養蜂場(戶)不足10%,小規模生產導致標準化、設施化、信息化、品牌化水平低,抵御自然災害和抗擊市場風險能力比較薄弱。
(二)飼養方式落后
仁懷養蜂生產基本依靠手工或半手工操作,機械化程度低,散養戶大多沿襲傳統“固定式”飼養方式,在飼養操作、生產機具研發等方面發展極為緩慢,從而導致養蜂勞動強度大、生產條件差、經濟效益低,直接制約養蜂產業快速發展。
(三)蜜源逐步減少
在仁懷傳統農業中,大季作物主要是高粱,小季作物主要是油菜。由于高粱種植與油菜種植接茬時間有半個月左右的沖突,隨著仁懷高粱價格的逐步提升,農民選擇確保高粱的種植,從而放棄了油菜的種植,全市農村存在小季大面積拋荒、棄種現象,油菜種植面積從10年前的25萬畝左右減少到現在的5萬畝左右,導致蜜源特別是春季蜜源大幅度減少。
(四)增產意識不強
由于仁懷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多,農村土地撂荒多,蜜蜂飼養與蜜源植物供給脫節,使轉地放蜂、追花奪蜜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增加了蜂農養蜂成本。農民對蜜蜂授粉重要性認識不足,果樹、蔬菜等農作物噴灑農藥對蜜蜂毒性較大,造成蜜蜂大量死亡,給蜂農造成重大損失。
(五)產業化水平不高
養蜂行業組織化程度低,養蜂隊伍老齡化嚴重,全市養蜂人員平均年齡50周歲左右,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加上養蜂人員常年在外奔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勞動強度大、比較效益低,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養蜂產業,養蜂隊伍“青黃不接”。
(六)產品質量難保證
農業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對養蜂產業發展指導不夠,安全和檢測檢驗體系不完善,行業監管力量薄弱,部分蜂農在蜜源淡季采用白糖熬成糖漿飼養蜜蜂,造成蜂蜜蔗糖含量超標,蜂蜜生產安全、質量安全隱患突出。
(七)資金投入力度小
目前全市養蜂產業沒有專門的科研機構及專家團隊,主要靠合作社及農民自行投入資金養殖,最終導致基礎設施條件非常落后,沒有專門蜂蜜產品加工車間,蜂群及蜜源發展基礎薄弱,蜜蜂養殖發展在規模化、集約化方面很難突破。
(八)銷售瓶頸未突破
市推動重點農業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產業掛幫企業要發揮平臺公司優勢,制定出臺對掛幫重點農業產業農產品銷售網絡等方面工作計劃,全力助推農村產業發展。但實際情況是“雷聲大、雨點小”,樣子做得扎實,實際成效不大。如后山鄉新山村“仁懷市中華蜂養殖孵化基地”項目生產的優質蜂蜜,由于掛幫企業不能及時收購,導致養殖職業經紀人和養殖戶恐懼彷徨、心生退意。
四、仁懷打造億元養蜂產業對策建議
(一)堅持目標導向,做好規劃設計
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成雛形,五年見成效”總體思路,做好養蜂產業發展引導。
基礎年﹕
2020年,市委黨校牽頭建成“仁懷市中華蜂養殖孵化基地”,各鄉鎮(街道)鞏固現有養殖合作社及養殖大戶,做好大規模發展養殖人才準備;按照市委主要領導指示、批示要求,市農業農村局做好《仁懷市億元養蜂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組織形式、試點基地、資金投入、推進時間等扶持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重點農業產業發展工作會議精神,市酒投公司牽頭做好《仁懷市中華蜂產供銷億元產業發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辦理好蜂蜜生產資質,建成生產車間,完善相關設備,申請注冊蜂蜜商標,開展蜂蜜產品設計,構建產銷渠道及“平臺公司+職業經紀人+貧困戶”發展模式。
雛形年:
2021—2022年,市相關部門將“仁懷市中華蜂養殖孵化基地”作為全市農村黨員干部和致富帶頭人養蜂技術培訓現場教學基地,每年安排主體班次農村黨員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到孵化基地學習,通過基地孵化效應,擴大蜜蜂養殖規模,打造“4個1”養蜂模式,即在全市范圍內孵化養殖蜜蜂1000群左右的專業合作社10家、養殖蜜蜂100群左右的大戶100家、養殖蜜蜂50群左右的農戶1000家、養殖蜜蜂10群左右的農戶10000家,全市蜜蜂養殖數量達到1.6萬群左右,奠定“億元養蜂產業”養殖基礎。
成效年﹕
2023—2024年,重點依托仁懷酒投公司市場銷售渠道,加大蜂蜜產品研發力度,最大限度提升蜂蜜附加值,創新“酒+蜂”產品合作體,打造中國酒都特色蜂蜜產業品牌;依托特色小鎮建設、鄉村旅游開發和科普中國示范建設,在長崗鎮修建蜜蜂博物館,夯實“億元養蜂產業”文化基礎;籌建“仁懷市中華蜂產業園”,全面推進養蜂產業產品加工儲存、技術服務、市場服務、休閑觀光等產業配套設施建設,打造集蜜蜂養殖、蜂蜜加工、科普培訓、休閑體驗為一體的養殖示范區,使之成為仁懷農業對外開放重要平臺,最終實現打造“億元養蜂產業”發展目標。
(二)堅持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布局
按照“以點帶面,全市覆蓋”思路,仁懷養蜂產業發展通過“一場館、兩中心、三示范、四基地”藍圖進行規劃布局。
一場館:
將長崗鎮藺田村中華蜂文化博物館改建成仁懷市農耕文化醬蜂館,展陳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左右,內容包括中華蜂淵源、文化、科普知識、產品展示等。
兩中心:
在懷南壇廠街道神采八卦園和懷北高大坪鎮金山銀水兩個鄉村旅游景區建設蜂蜜展示中心,每個展示中心面積200平方米左右,主要用于助推蜂蜜市場推廣銷售。
三示范:
根據產業布局,除中心城區五街一鎮和懷西白酒產業集聚區不太適合發展養蜂產業外,重點在懷南(茅壩、龍井、九倉、后山、五馬)、懷北(三合、火石、大壩、美酒河)、懷東(喜頭、學孔、長崗)三個農業區域打造蜜蜂養殖示范區。
四基地:在
壇廠街道神采八卦園、長崗鎮藺田農莊、高大坪鎮金山銀水3A旅游景區和蒼龍街道草木年華拓展訓練基地建設4個中華蜂養殖體驗基地,主要供游客觀賞、采蜜、學習,讓游客親身感受蜜蜂養殖及采集蜂蜜的體驗。
(三)堅持統籌協調,做好組織保障
打造“億元養蜂產業”,需要主管部門加強統籌協調,為產業發展做好組織、人才、蜜源、政策、機制、文化等保障。
成立領導小組。
成立仁懷市“億元養蜂產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億元養蜂產業”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指導和監督項目建設規劃的實施,引導項目建設快速、健康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文體旅游局,負責日常協調和服務工作。
加強人才培養。
充分利用中華蜂養殖體驗基地和現有規模養蜂場,對農村知識青年、返鄉農民工、事業單位離崗創業人才等進行養蜂創業就業培訓,力爭2022年內培養出100名以上養蜂專業技術人才,孵化出50家以上規模養蜂場(戶),成功打造“4個1”養蜂模式,確保“億元養蜂產業”戰略目標如期實現。
加大蜜源建設。
在遵循“不與高粱爭地”前提下,政府要強化冬季油菜種植,將仁懷油菜種植面積恢復到20萬畝以上。同時,在“綠色仁懷”建設中,要因地制宜發展蜜源植物,建設花粉蜜源基地。
強化政策扶持。
整合涉農項目、農機補貼、風險救助和特色保險等資金,加大養蜂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土、稅務、財政等部門對養蜂產業的支持,將養蜂設施列入農機補貼政策,加快蜂蜜產品追溯平臺建設,強化區域性蜂蜜產品質量監測,營造養蜂產業良好發展環境。
健全體制機制。
堅持“政府搭臺、社會聯手、企業唱戲”原則,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政府及相關部門投資重點,主要是蜜源培植、道路、供電、供水、培訓等基礎設施項目。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經營項目,主要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放手讓各種所有制經濟實體進入,充分調動他們參與養蜂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擴大宣傳推廣。
多渠道宣傳蜂蜜與健康的科普知識,營造良好的“億元養蜂產業”文化氛圍。加快培育以大戶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依托、蜂蜜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的養蜂產業合作體,引導發展“眾籌養蜂”“互聯網+養蜂”模式,建設生態養蜂休閑觀光基地,舉辦蜜蜂文化節等節慶活動,促進養蜂產業與旅游文化、養生文化、醬酒文化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