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蠶桑產業現狀及轉型方向分析

          蠶桑產業不僅是我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21世紀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民生產業。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繭絲生產國和繭絲綢商品出口國,近幾年我國繭、絲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75%和85%左右。通過蠶桑“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我國蠶桑產業提質增效效果明顯,其中生產技術的進步是我國蠶桑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動力。但受限于蠶桑生產管理水平、生產經營規模、集約化程度、副產品開發利用技術等,蠶桑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呈增速放緩甚至下降態勢。為此,本文從縱向產業內部技術升級、產品開發、要素調整,到橫向產業間四鏈重構、三產融合、品牌建設等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蠶桑產業轉型方向,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推動蠶桑產業現代化進程建設。

        一、我國蠶桑產業發展現狀

        (一)區域性發展特征明顯

          2006年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逐步將蠶繭主產區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桑園面積1179萬畝,其中,廣西、四川、云南、貴州四省區桑園面積700萬畝,占全國的59.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東部傳統產區桑園面積持續減少,江蘇、浙江分別為47萬畝、38萬畝,同比分別下降了9.6%、13%。2021年廣西、山東、云南、四川4省區的蠶種產量均超過170萬張,合計占全國蠶種總產量的81%。2021年東部的蠶繭產量為12.64%,較2020年下降1.79%,較2019年下降3.23%;西部的蠶繭產量占比為80.89%,較2020年提升1.75%,較2019年提升2.72%。由此可見,中國蠶桑生產繼續向西部地區轉移和集中,“東桑西移”工程正逐步完成,蠶桑產業開啟了新的生產格局。

        (二)規模化發展增效顯著

          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蠶繭生產和繭絲加工基地,通過多年優化調整產業布局,現已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優勢產區,河池、南寧、來賓、柳州、百色5大主產市,不斷推進產業向優勢區聚集。同時,河池市、來賓市聯合打造自治區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全國桑蠶“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國桑蠶“三品一標”基地的示范帶動,建成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蠶桑生產基地,集成并推廣蠶桑規模化生產模式和配套技術,引進自動化養蠶生產線、輕簡省力養蠶裝備等,推動桑園建設規模化、桑蠶養殖省力化、種養結合綠色化發展。“十三五”期間蠶繭單產提高15%以上,畝桑產量提高20%左右,綜合勞動生產率提高20%-25%,綜合效益提高20%左右,顯著促進了蠶桑產業增效、蠶農增收,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

        (三)多元化開發進程加速

          傳統蠶桑產業由“桑-蠶-繭-絲-綢”單一產業鏈正在向現代蠶桑多元產業鏈轉變,傳統桑產業衍生出飼料桑、藥用桑、茶用桑、生態桑等系列,開發了桑葉飼料、桑葉粉、桑葉面、桑葉茶、桑葉菜等桑葉產品,桑椹酒、桑椹汁、桑椹膏、桑椹酵素、桑椹果凍等桑果產品,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靈芝等桑枝食用菌產品;孕育出桑園套種、桑園套養、桑博園、桑基魚塘產業園等立體桑園經濟發展模式。傳統蠶產業對蠶蟲、蠶蛹、蠶蛾、蠶絲、蠶繭等進行功能化利用,開發出僵蠶、醫用蛋白等藥用產品,蠶蛹蛋白、蠶蛹膠囊、雄蛾酒、蠶沙枕等保健產品,蠶絲面膜、蠶絲護膚乳液、白蠶修復精華等護膚系列產品,蠶繭花、蠶繭畫、七彩繭等創意手工藝品。對蠶桑產業鏈各環節的物質、生物和文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契合當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品牌化建設初見成效

          江蘇是我國繭絲生產傳統產區,一直都是高端絲綢紡織品的生產區域,繭絲綢產業知名企業較為集中,其中“富安“”星云”牌蠶絲制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鑫緣”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廣西開展廣西十大生絲、十大蠶絲被品牌評選活動,培育建立廣西自主絲綢品牌,其中“宜州桑蠶繭“”南丹瑤蠶平板絲”等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廣東“絲麗”品牌將東方文化與品牌融合,推動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嶺南特色絲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通過一年一屆的“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成為唱響絲路起點旅游品牌、推動區域旅游大合作。通過品牌化建設提高蠶桑產品的知名度,刺激市場需求,帶動全產業鏈發展。

        圖片

        二、我國蠶桑產業發展痛點

        (一)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慢

          蠶桑生產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知識、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推動下,蠶桑產業技術進步、規模提升是全國及各地區桑蠶繭生產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技術利用效率和規模經濟效率低下正阻礙著蠶桑產業創新轉型的進程。蠶桑生產中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存在時滯,一方面蠶業教育、科研與生產銜接不夠緊密,各地區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推廣力度不夠,蠶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健全,使得科研成果無法落地;另一方面,當下蠶桑一線生產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對新生產管理方式的學習和適應能力較差,導致技術利用率不高。蠶桑生產中規模經濟效率受限于土地流轉困難,導致規模化桑園建設受阻、機械化生產推進緩慢;各地合作社組織化程度弱,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區域分工不明確,無法充分發揮規模效益。

        (二)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我國蠶桑產業面臨繭絲產品供求失衡、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不足、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等結構性矛盾。隨著“東桑西移”項目的推進,東部桑園面積逐漸萎縮,優質繭絲產量急劇下降,而西部蠶桑生產受地理、技術、機制等因素制約,繭絲質量相對較差,造成優質繭絲需求增長而供給不足、普通繭絲相對過剩的局面。盡管西部地區桑蠶產業逐步規模化、集約化,但繭絲精深加工滯后、蠶桑資源開發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不足、文旅產業亮點不突出等瓶頸問題依然存在。同時,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良種推廣、農資指導、農技培訓、農業保險、產品流通等方面區域差異明顯,并且服務體系不健全、總量偏低等問題制約著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抵御風險能力待加強

          蠶桑生產面臨著自然災害、技術水平、市場波動、社會行為等風險的壓力。桑葉產量和質量受桑園土質、桑樹品種、氣象干旱、春季凍害、病蟲害防治等條件的影響,間接影響蠶繭生產。養蠶期間如遇連續低溫、陰雨多濕的天氣,飼育過程中蠶具消毒不徹底、蠶病防治不當、農藥中毒等生產風險將直接影響繭質和繭量。東南亞蠶桑產業生產積極性高、真絲替代品產業競爭激烈、實體經濟持續低迷導致國內繭絲綢市場需求量不穩定,同時,蠶桑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蠶繭收購市場管理不規范、利益鏈聯結不緊密、產業鏈條短、品牌效應不足,導致蠶桑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

        三、我國蠶桑產業發展方向

        (一)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產業轉型

          加快雜交桑高密度草本化栽培、機械化收割、蠶種自控催青、小蠶標準化共育、控溫通風大棚、大蠶軌道電動給桑、自動上蔟、電動采繭、人工飼料飼養、無人機飛防、桑蠶種養分離等新設備、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實現省力化、機械化、工廠化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鼓勵企業改造升級落后技術設備、加強企業技術水平的提升,運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蠶桑產業,建設一批智能化車間、智慧型工廠,推動傳統蠶桑生產向生態、高效、規模、優質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二)加深綜合開發,賦能多元發展

          加大蠶桑資源多元化產品研發力度,拓展和延伸蠶桑產業鏈,加大對桑枝、桑果、桑葉、蠶蛹和蠶沙等副產物的加工利用,提高資源開發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建設蠶桑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廣桑園套種蔬菜和中藥材、套養家禽家畜等復合生產模式,扶持優質桑葉桑果制品、桑枝食藥用菌、雄蛾酒等深加工企業。結合鄉村旅游,打造一批桑葚采摘區、桑蠶文化體驗區、桑樹品種展示園等觀光休閑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綜合利用產業,推進循環發展和多次增值,提高蠶桑產業綜合效益。

        (三)優化產業布局,加強區域協作

          東部地區應充分利用市場、資本、人才、技術等優勢,重視紡織服裝的研發設計、工藝革新、市場營銷等,重點打造技術含量高、時尚創意出眾、市場接受度高的終端產品,以貿易、商業流通帶動蠶桑全行業的生產制造。中西部地區繼續發揮區位、資源、勞動力等優勢,加強機械設備、生產技術及管理模式的對標學習,提高生絲質量和生產效益,積極承接東部絲綢后加工產業轉移,通過完善產業發展鏈條,加快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支持蠶桑全產業鏈企業通過采購或經營合作等方式加強合作,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企農雙贏共同體。

        (四)強化文化嵌入,發揮品牌效應

          大力發展“蠶桑+旅游”“蠶桑+科普”“蠶桑+康養”等新業態,深挖各地蠶桑絲綢旅游資源和文化底蘊,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和企業發展商旅文融合產業,規劃建設蠶桑絲綢類旅游產品路線。鼓勵支持開展蠶桑生產、絲綢技藝研學旅游,建設集現代農業示范、科技研發、品種推廣、生態休閑為特色的蠶桑生態休閑園,打造以蠶桑文化、絲綢文化為主題的蠶桑絲綢博物館、蠶桑絲綢文化小鎮、蠶桑主題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蠶桑絲綢文化旅游景點。在加強蠶桑絲綢文化傳承教育的同時,推動絲綢傳統文化向產品和服務轉化,進一步鞏固現有蠶桑絲綢品牌的美譽度,擴大知名度,做好現有知名絲綢品牌及地理標志產品的維護和提升。

        圖片

        (五)健全服務體系,筑牢發展后盾

          圍繞蠶桑產業科研平臺建設,打造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推廣于一體的蠶桑科研體系。推進產學研、教科農聯合,匯聚全國專家團隊、優秀企業家隊伍、高級技術工人和新型蠶農,組建高水平科研轉化平臺。建立農業服務支撐體系,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對一線生產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供全程的生產技術跟蹤指導和相關配套服務。發揮蠶業組織和絲綢行業協會在行業協調和價格預測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提高生產者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推進蠶桑生產農業保險的政策性兜底服務,加強對蠶繭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增加蠶險保險保額,調動蠶農栽桑養蠶積極性,穩固蠶桑繭絲綢產業基礎。

          相信通過加大科技注入、加深綜合開發、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文化注入、健全服務體系,我國傳統蠶桑產業定能走上高效化、多元化、品牌化、集成化的新路子,成為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實現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本站聲明/本站留言/廣告服務

        辦公地址:石家莊市翟營南大街43號(槐安路與翟營南大街交口金馬國際A1座1803室)

        郵編:050031 QQ:1178427225 電話:13373111846

        傳真:0311-68090489 電子信箱:hbteyang@163.com

        Copyright©2002-2018 特色養殖產業網 www.arielleraycene.net 版權所有冀ICP備20002390號-2 技術支持:星象網絡科技

        冀公網安備 13010802001699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色国产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国产精品自拍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国产91大片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有限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樱花动漫|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2014AV天堂无码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水密桃|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 |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