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訂單迎春 產業跟著市場走
迎春林業局,被譽為我省森工系統的訂單林業局,號稱“訂單迎春”。目前,迎春林業局17個林農場在林業局的大力扶持下,農業訂單種植面積實現了全覆蓋。2011年,17個林農場全面完成了訂單任務。
2012年,首屆東北黑蜂養蜂大會在迎春林業局成功舉辦。迎春黑蜂,不僅是“國寶黑蜂”,更成了“訂單黑蜂”,引來了專家、學者、企業家們的高度關注。
東北黑蜂,據考證源自烏蘇里江東岸的高加索蜜蜂。高加索蜜蜂與歐洲黑蜂、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是現代養蜂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個品種。黑龍江東北黑蜂,經過近百年來的飼養,已形成我國蜜蜂優良品種或品系(生態型)。
迎春林業局,地處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是東北黑蜂產品源產地,施業區內擁有東北黑蜂2萬群,其黑蜂蜂蜜產品已經通過了歐盟認證,是我國唯一的國家原產地域保護蜂產品。
前不久,迎春林業局4天內開了兩個大會,兩個大會推進了兩個市場建設,兩個市場推進了兩大產業發展,兩大產業助推了迎春林業局強企富民。
4月21日的“迎春林業局農產品貿易洽談會”,吸引了國內21家知名糧食加工企業、糧油貿易企業到會,全局35萬畝土地再次被訂單種植面積全覆蓋。
4月24日召開的“迎春林業局首屆東北黑蜂養蜂大會”,中國養蜂協會理事長、亞洲蜂聯副主席張復興和中國蜂產品協會會長高茂林親自到會,高度評價了迎春林業局黑蜂養殖、黑蜂系列產品的生產、加工以及黑蜂系列產品品質,并為黑蜂產業做了積極的發展預測。
兩個大會簽約了兩張大訂單:農產品全部訂單種植、黑蜂系列產品走進高端。
迎春林業局的產業發展,一向以市場為先導。沒有市場的事兒,不干;沒有市場的產業,放棄。“只有找到市場、走進市場、抓住市場、立足市場,才能確定產業、發展產業,進而強企業、富百姓”,迎春林業局局長畢英杰如是說。
發現市場
把小糧販的生意做大
1963年建局的迎春林業局,是個老局。老局的最大特點就是:最先嘗到資源枯竭、企業危機、職工貧困的苦頭,也最先學會調整產業,嘗到經濟轉型帶來的甜頭。
迎春林業局的周邊環境特殊,總面積21.6萬公頃的施業區,地跨虎林、寶清、饒河三縣。它的周邊不僅有國有農場、國家糧食儲備庫,還有農墾系統的農場分公司和隸屬三個縣的近百個村屯。歷史上,就是個農林混雜的地區。林業局本身除林業外,擁有多種經營用地35萬畝,年產糧豆可達6萬余噸。
從前,林業局以木材生產為主,對周邊農業沒太理會,對自己的35萬畝土地,也沒咋理會。隨著資源的日漸枯竭以及天保工程的實施,林業局的生產任務越來越少,職工沒活兒干,企業沒錢花,早早地就成了“小老窮”。捧著35萬畝土地,卻眼瞅著一批又一批的糧販子,把大批的糧食從眼皮子底下倒運到全國各地甚至倒到俄羅斯,又把大把大把的票子揣進自己的腰包而且越揣越鼓。迎春人坐不住了!隨即,迎春林業局加快了產業調整、經濟轉型的步伐。
迎春林業局地理位置偏僻,處在農墾、迎春鎮、鐵路、糧庫和各大農場轉運站的包圍中,交通不便。但是,迎春人善于把劣勢變成優勢。
他們利用位于哈爾濱東方紅鐵路終點站、靠近俄羅斯邊界距虎林市口岸僅50余公里的地緣和交通優勢;利用自己擁有的35萬畝土地可以種植純天然、無公害、綠色、有機雜糧的資源優勢;利用周邊緊鄰農墾、農戶擁有大宗糧食交易貨源的優勢;利用長期以來自發形成的大宗糧食貨源采購地的市場優勢;利用轄區內糧食銷售網絡豐厚的人脈優勢,做起了糧食交易大文章。
他們一邊收糧、一邊賣糧;一邊運糧、一邊儲糧。2011年底統計,僅糧食收購、加工、儲運,全年達17萬噸。
培育市場
小黑蜂帶起大產業
林業人始終掛懷著養山、靠山;吃山、養山。養山,他們要讓“青山常在”;靠山,他們希望“永續利用”;吃山,他們吃的是大山賜予的、豐厚的山特產品資源。
迎春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說:這片大森林,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黑蜂,是大森林賜予我們的國寶級資源,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東北黑蜂原產地蜜源、蜂群優勢,我們要把東北黑蜂產業做成造福子孫后代的大產業,通過發展蜂業低碳經濟,更好地經營好這片大森林,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4月23日,《關于加快迎春林區東北黑蜂產業發展的決定》出臺。同時,林業局下發了《關于發展東北黑蜂養殖業優惠政策的通知》,和養蜂戶簽訂了《蜂產品收購協議》,鼓勵黑蜂養殖。為確保黑蜂產品品質,《迎春林區東北黑蜂養殖管理辦法》一并出臺。這些決定,打開了蜂農閉塞的信息環境、打消了養殖戶的顧慮、鋪好了快速發展黑蜂產業的路徑。
4月23日,威山、寶馬山、蘆源等7個林場以及姜永明、謝云飛、顧晶等12位養蜂能手,分別被授予蜂業發展先進集體和養蜂先進個人稱號。其中,威山林場養蜂戶李北城,被授予2011年度迎春林業局“養蜂大王”稱號。
2011年,迎春林業局施業區內東北黑蜂蜂群數量已達2萬群,蜜產品超過1000噸,養蜂業正逐步成為職工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迎春林業局發展黑蜂養殖產業,不限定人員成分。無論是林業局職工群眾,還是周邊乃至外來的養蜂戶,只要想養黑蜂、只要黑蜂產品符合規定的養殖標準,林業局都給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
壯大市場
用心做好“品牌制造”
建基地、上龍頭、樹品牌、闖市場,迎春林業局一步不落。
上糧食倉儲,做“大農業”。
他們利用貯木場原有的鐵道線、北大荒糧食主產區和地處重要交通樞紐帶等優勢,投資興建起了占地63萬平方米的糧食倉儲物流加工產業園區。園區計劃投資2.7億元,目前已投資8000萬元,已經輻射了周邊3個縣市、8大國有農場、500多萬畝耕地;他們還把哈爾濱鐵路局吸納成重要合作伙伴,準備共同把迎春的糧食倉儲物流加工園區打造成我省最大的糧食物流園區之一。這不僅破解了糧食外運難題,更搶占了糧食物流的制高點。
在產業園區里,他們已經上馬了玉米烘干、雜糧精選加工、糧食儲運、蜂產品加工項目。目前,迎春林業局已經被黑龍江省工信委、哈爾濱鐵路局確定為鐵路運輸重點保障企業;產業園區也被省政府命名為我省五大鐵路運輸物流園區之一,其中糧食儲運加工、蜂產品加工項目,被列入省級重點推進項目中,并納入省政府督辦考核項目,享受省政府各項優惠政策。
上蜂產品加工,做大蜂產業。
有了黑蜂養殖的基地建設,還需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確保黑蜂事業的發展。今年,他們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乃至東北地區最大的年產量5000噸蜂產品加工廠。現在,精煉蜜車間已竣工并試生產。目前,占地5萬平方米的蜂產品加工廠,已開發生產出蜂蜜、蜂王漿、花粉、蜂膠等系列產品。
在蜂產品加工項目的帶動下,全局17個林農場職工群眾紛紛加入到養蜂大軍中,全局養殖規模迅速擴大,蜂群數量成倍增加。預計到2015年,養殖規模將達到6萬群,蜂產品產量將達到3200噸,實現養蜂業產值7000萬元。到那時,綠色、現代蜂產業園區基本形成,蜂產品將進入國內外高端市場,養蜂業將成為林區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支柱。
2011年,在香港美食博覽會、德國科隆國際食品博覽會、西安農產品洽談會、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哈洽會上,迎春“黑森”牌各類農林產品,都有了精彩亮相。
如今在迎春,林場職工買小轎車已不是新聞。山上17個林農場,人均收入全部超過了2萬元。今年,4個林場人均收入會超過3萬。隨著黑蜂蜂蜜、豆漿豆進入人民大會堂擺上國宴餐桌,相信,迎春農林產品的產業,一定會越做越大。
精煉黑蜂蜂蜜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