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鉆出“金疙瘩” 金蟬養殖助農致富
盛夏的七月,聲聲蟬鳴。7月15日下午,見到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大口鎮袁寨村金蟬養殖基地負責人袁會戰時,他正忙著接打電話,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都是咨詢購買金蟬,目前金蟬剛上市不久,屬于新鮮美食了,市場供不應求。”
今年53歲的袁會戰敢拼敢闖,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兒。2012年,他流轉120畝土地,從事綠化樹木和果樹等特色種植,前幾年受市場環境和疫情影響,虧損嚴重。一個偶然的機會,袁會戰發現了金蟬背后的商機。他從觀察野生的金蟬開始,慢慢積累關于金蟬的知識,還多次去外地學習養殖技術。得知養殖金蟬最好的樹種是柳樹,2020年,袁會戰種植20畝柳樹,又花2萬多元從外地購回卵樹枝。“經孵化處理的卵樹枝直接綁在樹身就可以了,蟬蟻落在地上,見縫隙它就鉆入地下吸取樹根上的汁液,一般在地下生活3年后出土。”袁會戰說,一畝地大概投資1000元,根據金蟬的成活率不同,每畝地能收入六七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養殖金蟬要3年后才能見到效益,頭腦靈活的袁會戰采用立體種養殖,在柳樹地里套種黃楊,樹下養殖金蟬,實現一地三收。今年是金蟬收獲的第一年,為了增加影響力,袁會戰還開起了直播。“以前只有附近村民知道我們養殖金蟬,現在通過網絡宣傳,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戶。我們平均每天晚上能收3000多只金蟬,但還是供不應求。”袁會戰笑著說。有不少粉絲在直播間里咨詢能不能來基地捉金蟬,袁會戰就專門留出一塊林地,讓游客來體驗捉蟬的樂趣。“掙不掙錢不重要,現在很多孩子沒有這樣的體驗,主要是想給孩子們的童年增加樂趣。”袁會戰表示。
“下一步,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通過‘公司+農戶’的運作經營模式,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做大做強金蟬養殖產業,幫助更多鄉親致富。”談及未來,袁會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