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皮產業幾多愁
中國毛皮產業幾多愁
——第二屆毛皮業高峰論壇側記
本網 張國利
2009年特養交流博覽會暨第二屆毛皮業高峰論壇與3月15日落下了帷幕,此次會議由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聯合沈陽雙良飼料有限公司、藁城市華澤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會議給大家搭建一個學習、交流和洽談的平臺。
跟以前的毛皮會議相比,這次參會人數不多,但涵蓋了從養殖到加工出口的各個環節,讓大家從整個產業的角度看清了行業發展最新狀況,同時,也暴露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基礎養殖 科技先行
前幾年的“跟風熱”導致了2007年下半年毛皮市場的供過于求,2008年經濟危機更使大批企業被淘汰。中國毛皮行業“小規模,大群體”模式,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養殖數量大的驚人,但規模很小,極為分散。在行情上揚時,這些小群體使用全價料、添加劑,行情動蕩時就采用最原始的養殖方式,這就造成了毛皮動物品種退化、皮張質量差等惡性問題,部分養殖者不會科學養殖,管理方式落后,經濟效益極低,抗風險能力極差。
“無論行情好于不好,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尤其是在現階段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只有靠科技降低養殖成本才能提高養殖效率。我們那一個村子有近半養毛皮動物但是有的能賣好價錢,有的根本就沒人收,這恐怕不只是市場因素造成的吧。”正定毛皮動物良種繁育基地的翟平總經理說。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國生產的皮張無法參與國際裘皮市場競爭。在養狐業發達的芬蘭、加拿大,藍狐皮、銀狐皮00號、000號甲級皮占80%以上,其余為0號皮,幾乎沒有90厘米以下的狐皮。而在我國,狐皮絕大多數只有70~90厘米,毛絨密度與光澤度也遠不及芬蘭狐皮。如果我國毛皮動物養殖者再不提高科技意識,提高毛皮質量,則我國的毛皮市場就可能被外國產品占領。所以,要想讓我國毛皮動物養殖業處于不敗地位必須把科技放在首位。
保駕護航 飼料首當
在會議聯系過程中得知,飼料企業日子也不好過,一些“光榮殉職”的企業就不說了,即便是現在還在堅守的企業也同樣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原料上漲利潤低下、銷量下降、客戶群體逐減,以及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飼料品種單一,蛋白質、脂肪等含量低,營養極不平衡,不能滿足毛皮動物生長、繁殖及換毛等營養需要使所養的貂、狐體型逐代縮小,被毛粗糙無光,機體免疫力下降,抗病力降低,疾病增多,死亡率增加。
相應的毛皮動物配合飼料及其添加劑研究也遠遠落后于毛皮動物養殖業發展的需要,大家在抱怨行情不好,銷量底下的同時也冷靜地考慮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聯系過程中一些企業說:“不行,今年真的不行銷量不及往年的50%。”
但是會議主辦方之一的沈陽雙良飼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費良范表示雙良公司在銷售方面并沒有受到影響反而比前幾年銷量還略有上漲,費總說:“雙良公司一直秉承秉承品質、服務、創新、和諧的經營理念,以創造客戶利益最大化為己任,從來不敢在質量上放松,好的東西大家都需要。”因此,做為飼料企業,樹立品牌,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良好的信譽,在促進了行業的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自己。
科學經營 拓寬思路
我國只是一個毛皮動物養殖大國,而不是一個養殖強國,在毛皮動物飼養業發達國家,飼養場是在協會職能部門的指導下建立的,機械化程度和勞動生產率相當高。而在我國,毛皮動物養殖場多為小規模分散飼養,單獨經營,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種獸質量差別很大,場內建設不規范,飼養方式原始落后,機械化程度很低,生產定額與勞動效率低。這樣增大了工資成本,經受不了國內外毛皮市場變化的沖擊。要改變過去落后的飼養方式,對老場進行改造,使之適應規模養殖便于管理的現代化飼養模式。同時也應建立毛皮動物養殖產業化經營體系。
“做為養殖者信息、技術及供銷等方面是最主要的,要想參與國際裘皮市場競爭,必須了解當前形勢,一改過去只拉車不看路的模式,多利用網絡、刊物,多了解行業動態,走出去引進來,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秘書長劉藝女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