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毛皮動物養殖現狀
2007年是中國和國際上水貂養殖膨脹發展最快的一年。2007年北歐增加18%的養殖量,達到1830萬張,西歐達到1000萬張。荷蘭增加到430萬張,波蘭也從十年前的20萬張,增加到280萬張。中國的水貂養殖主要在兩大半島。大連的美國黑貂、山東半島文登、諸城、蓬萊、榮成等,所產水貂的質量和國外的貂皮相比在毛的密度、針毛平整度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近兩年毛皮行情上漲,水貂養殖利潤高,使的我國水貂養殖的數量近幾年迅速增加,全國各地紛紛建場。2004年全國共養殖出產國產水貂皮500-550萬張;2005年為850萬張左右;2006年為1100萬張左右;2007年中國養殖達到2000萬只左右,增長量在80%,是近幾年最快的。而全球養殖總共達到5620萬只,也達到了歷史最高記錄。
國際上狐貍皮養殖數量下降27%,中國也不例外。2007年北歐毛皮動物養殖業有一些調整,藍狐皮養殖數量下降27%,養殖減少到220萬張。在中國國內,藍狐皮養殖方面由于近幾年國內藍狐的改良,引進進口芬蘭原種,使得改良藍狐皮比普通國產藍狐皮的質量有大幅度提高,售價平均提高100-150元/張左右,尤其是東北地區,冷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縮小了與進口藍狐皮的價格的差距。由于國產藍狐價格和數量的沖擊,再加上羽絨服裝用藍狐皮帽條和毛領的減少,中國從北歐拍賣行進口藍狐皮數量減少,因此國外的藍狐皮養殖數量被迫調整。由于近兩年藍狐皮的價格總體一直是下降趨勢,中國的藍狐皮的養殖數量也相應調整,養殖數量也在減少,大概養殖出欄在250萬張左右。目前全球總共養殖藍狐出欄數量在510萬張左右。銀狐、銀藍狐屬狐貍皮之類,北歐養殖數量沒有太明顯的變化,每年大概養殖出欄20萬張,中國近年銀狐、銀藍養殖數量有所提高,國產皮張價格有下降的趨勢。
中國北貉的養殖是中國毛皮動物養殖的強項,無限制的發展使它陷入了尷尬的處境。東北的烏蘇里貉是一個國際毛皮的優質品種,它的特點是毛絨足、針毛整齊。貉子養殖地集中在河北、東北、山東地區。 但是由于從2002年的價格高潮達到1000元以上到2006年貉子皮交易非常活躍,因此這幾年的養殖數量逐年擴大,2006年國內產量在400萬張左右。雖然2006年的皮張有下降的趨勢,但由于貉子養殖成本較低,雖然價格稍有下降,價格相對成本利潤高,但是利潤仍然很高,大家養殖熱情不減,估計2007年國產貉子能出700萬張左右,去年的全球暖冬是導火鎖,國產貉子的價格和銷售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獺兔養殖數量沒有明顯大于市場的需求。獺兔雖然是從美國、法國和德國引來的品種,但世界上真正的養殖在中國。中國獺兔養殖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經初具規模。從2001年以后,獺兔皮市場經歷了從養殖數量大的增加和開發跟不上的矛盾,經歷了價格跳水。以后開發形成配套體系,毛領、服裝、編織、內膽、鞋材、衣服貼邊等使用獺兔皮的品種開發齊全,越來越多,獺兔皮的價格也始終穩定在一個較高的價位。養殖數量方面:從2001年受到市場的沖擊后,從2005-2007年,全國出欄數量在2500-3000萬張之間,由于獺兔皮價格沒有特別明顯的波動,2007年養殖數量維持稍微增長勢態,雖然目前皮張價格下降,但總體是供應市場的皮張數量并沒有和水貂和貉子一樣養殖的數量沖擊市場,只是受其它皮張價格下降的拖累,目前的價格下降正常。
中國家兔的養殖有逐年減少的趨勢,由于需求量大,進口家兔填補了國產家兔皮的不足。我國養殖的主要地區是山東、四川、河南等地,其他地方也都有養殖,目前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大營毛皮市場是中國家兔皮的最大的集散地及深加工基地,由于國內養殖數量的減少,國外的家兔皮被進口到中國,國際上養殖家兔的地區有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這些國家養殖家兔,主要是吃肉,兔肉的價格遠遠高于國內,因此兔皮是副產品。目前國內家兔的養殖量在 3000-4000萬只,從國外進口3000萬張左右,進口的家兔能占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