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國際行業規則 帶動中國皮草業發展
浙江嘉興有個桐鄉市,桐鄉市有個崇福鎮,這個鎮這幾天好熱鬧,鎮上舉辦的中國(崇福)皮草博覽會居然吸引了數以千計的海內外皮草商。
筆者對這個江南名鎮產生興趣的是一組數字:崇福皮草市場年成交各類裘皮400多萬張,占世界皮草市場份額的20%、國內皮草市場的60%。香港、巴黎、紐約、米蘭等高級成衣店內銷售的名貴皮草時裝,有許多就是在中國這個名叫“崇福”的江南小鎮貼牌生產的。
筆者更為驚訝的是崇福鎮黨委書記、皮草市場管委會主任羅永良面對記者說的話:崇福1360多家皮草加工企業決不會收購一張野生動物皮,我們在剝取皮毛時也禁止虐待動物,嚴禁野蠻剝取。誰收購野生動物皮毛,我們就取消他的生產、銷售資格。
筆者從前來參加博覽會的外國皮草商口中證實了羅永良的話。“這里的皮草很精美,這里的皮草沒有發現是從狩獵者那里獲得的。”來自意大利皮草協會的麥克、北美裘皮拍賣行道斯、芬蘭毛皮拍賣行的林志坤等都向本報記者表示羅永良說的是真話。
道斯和林志坤告訴筆者,在國際社會,對野生動物的獵殺有十分嚴格的法律規定。獵人必須持有狩獵證。野生動物的種類、分布及其數量每年都有動態的統計。為了保持生態平衡,國際社會允許對某些野生動物實施獵殺。但獵殺數量及獵殺區域都有十分嚴格的限制,按配額給予狩獵許可和條形碼,未得到配額的區域和獵手不得獵殺相關的動物,沒有國際組織授予的條形碼,野生動物的裘皮就不得在市場上流通,否則就會視為違法,就有可能受到法律的追究及公眾輿論的譴責。
“我們要把皮草生意做到國外去,就得遵循老外的游戲規則”,羅永良告訴筆者。崇福的皮草生意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清末起這里就有聞名全國的“硝皮弄”。早先的裘皮以野生為珍,后來養殖的逐步替代了野生。中國加入WTO之后,進入全球貿易一體化時代,國際裘皮交易的游戲規則延伸至中國的崇福。崇福所有的皮草加工企業都知道野生裘皮的配額和條形碼,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是自絕于國際市場。如今,崇福加工的皮草產品已銷往歐美、日本、意大利、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些國際知名皮草品牌企業也陸續來到崇福,委托貼牌加工。崇福人在來料加工的同時創建著自己的品牌,“依奴珈”、“銀衫”裘皮服裝被評為中國名牌,目前國內的4個“中國裘皮衣王”中,崇福占有兩個。2007年,崇福鎮的皮草產值達50多億元。
崇福加工的皮毛原料原來大多來自北歐。喜歡吃兔肉的歐洲人將剝下的兔皮當垃圾處理,有硝皮技術的崇福人以每10張兔皮一二元的運輸成本將這些垃圾運回崇福,加工成美輪美奐的裘皮制品。崇福人的做法使歐洲兔皮迅速成為搶手貨,每張兔皮的成本猛漲到5元多。崇福人立馬轉向,向國內的養殖業開辟原料渠道。東北的北極狐皮、河北的兔皮、寧夏的灘羊皮、山東的狐貍皮源源不斷地進入崇福,成為崇福裘皮市場的主要原料源。
中國崇福的皮草交易得到了國際皮草業的認可。日本、意大利、韓國、俄羅斯、法國、波蘭、烏克蘭等國皮草商在這里常駐采購,北美皮草拍賣行等國際知名皮草拍賣公司也在重復設置了常駐代表,他們把崇福當作國際皮草價格的風向標。用中國皮革協會副會長李玉中的話來說:遵循國際行業規則使崇福的皮草業具有國際聲譽,由此帶動的是整個中國皮草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