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動物養殖 如何達到利益最大化
特種養殖行情紛繁復雜,終端毛皮價格變幻莫測,中國毛皮行業經歷了1988年、1998年的嚴冬,2008年是否伴隨著10年一個暖冬的規律又將走進低谷,在毛皮行情不明朗,毛皮價格下滑的今天,我們廣大特養朋友如何采取對策和措施,科學養殖、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成為當務之急。
一、養殖飼料成本上升的原因與以后走勢
近段時間的糧食、油脂、水產品和畜禽產品價格的狂飆,導致飼料成本在毛皮動物養殖總成本中的比例越來越大,據統計2007年8月比去年同期養殖飼料成本提高了20%~30%;再加上2007年毛皮價格的不明朗,養殖用工工資的上漲因素,可以說特種養殖面臨舉步維艱、不知所措的境界。同時2006年暖冬和疾病較多導致毛皮動物繁殖效果較差,對2007年的毛皮動物養殖更無疑是雪上加霜。
眾所周知,近10年海水魚類資源和淡水類資源的枯竭,使得毛皮動物飼料用魚價格一直保持上漲,因此說,以魚類為主的水貂飼料,成本不會下降。
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雞豬價格的低迷,導致2006、2007年肉類短缺,畜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畜禽副產品雞架、碎肉等同時存在著人與動物競爭資源的現象。
隨著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生產進一步擴大,將導致糧食及食品價格猛漲,雖說水貂、狐貉對玉米的需求本身不大,可是雞、鴨架等動物畜禽產品價格對糧食的依賴性還是很大的。在中國畜牧業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面前,我們對原材料的下浮不再抱有幻想。
值得慶幸的是毛皮的用方市場已經形成;毛皮加工企業已走出摸索如何使用毛皮的階段,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使用何種質量和價位的毛皮,對養殖來說,如何生產出適銷對路的毛皮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二、行情不好如何合理飼養;如何獲得養殖投入成本與皮張售價之間利潤最大化
毛皮業公認,獲得好皮張的關鍵在于育種和飼養兩大方面,只有依靠先進的養殖管理才能使優良種獸的優良性狀得以充分表達。而躲避養殖風險主要應該提高產仔成活率,提高皮毛質量,降低養殖成本,尤其對于新養殖戶來說養殖技術風險要高于市場波動的風險。
1、科學引種、育種、選種、留種;提高繁殖力
科學引種、育種、選種、留種成為重中之重,正如劉志平教授所說:舍得花大氣力,長時間培育屬于自己的優良品種,建立適度規模的核心種群。從現有狐、貉群中選擇毛皮質量好、繁殖力高及體型佳的組群,定向培養出自己的當家品種;或從同緯度毛皮發達國家引進良種,進行本土馴化或雜交改良,培育出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新品種。例如,考慮引進芬蘭優良貉子品種對國內低質貉進行改良,才能總體提高和穩定我國的貉皮價格,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的狐貉貂繁殖率和仔獸成活率和國外比相對較低,如丹麥水貂的仔貂平均成活在4.5~5.5只,空懷率在5%以下,藍狐的育成率7~8只,所以科學飼養,提高繁殖成活率,成為中國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點。
2、毛皮獸養殖業應在北方高緯度地區發展
在宏觀上,要充分利用中國冷資源優勢來發展毛皮獸產業。為了提高毛皮質量,建議盡量在中國北方發展毛皮獸產業,北方具有詩意的氣候條件和光照周期,夏季涼爽的氣溫,降低熱應激,增加采食量,提高生長速度;冬季寒冷的氣候,相對降低傳染病、細菌病的發病機率,提高毛皮質量。否則會因冬季氣溫較高,所飼養的毛皮動物絨毛稀少,裘皮質量差,賣不了高價錢而導致虧損。許多養殖場已經認識到這點,充分利用北方大力發展毛皮獸產業,提供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的契機,養殖主戰場逐步向東北轉移。
3、調整飼養品種,提高綜合抗風險能力
樹立市場觀念。每年都要調整本場的品種結構,優化該良品種。有條件有能力的養殖戶要堅持搞“一品種為主多品種并存的模式”,以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如貂的剩食加入玉米粉蒸煮后,添加4%的預混劑即可飼喂狐貉。經濟規律要求我們量力而行,根據我們當地的氣候、地理、人文條件和自己的經濟實力、技術實力,在行情下滑的時候注重適當留群和擴繁,提高種群質量程為當務之急。
4、重視飼料質量,提高毛皮質量
根據行情現狀,截止到目前種獸很少有人問津。到年底絕大部分狐貉將會打皮。改變以往只重視種狐育成,忽視皮獸飼養的現狀;而多數廠家卻忽視冬毛生長期的飼養管理問題,由于飼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的供給,將導致毛絨生長緩慢、不齊、空稀、發焦、光澤度差等,造成毛皮質量差,因而比不上芬蘭進口毛皮銷價。
芬蘭的飼料調制,是根據各種動物不同生物學時期的生理需要和生產優秀皮張的需要,根據動物不同生物學時期的營養需要曲線生產相應蛋白含量和能量的飼料,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營養配比方案,比如供給哺乳期狐貍的飼料,蛋白質占37%,脂肪占45%,碳水化合物占18%,所生產的飼料干物質含量相對高,呈粘稠狀。不難看出,種源品質和飼料質量是相輔相成的。若不搞專業飼料加工,仍按傳統方法處理飼料,即使引進芬蘭種狐,也生產不出芬蘭那樣大的皮張。
由于我國養狐業歷史較短,所喂得飼料配置不合理或喂養習慣不適當,導致皮張不達標。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飼料因素占很大的成分。目前,我國養狐業中雖有膨化配合飼料、濃縮料、精補料、預混料,但使用范圍較小,大多數是廠家自配,很難做到各種營養成分的平衡。國內狐飼養中存在著能量、蛋白質比例偏高和日糧干物質、脂肪含量偏低、鈣磷比例不平衡的問題。
大量的研究表明,低蛋白、低能量的配合日糧對狐毛皮品質有不良影響:毛皮等級下降,毛絨空疏,底絨不足。目前也有很多養殖場家,考慮到市場行情不明朗的現狀,為了節約成本,或流動資金不足,在低標準進行飼養,滿足不了狐貉生產所需的營養水平,就是用優良芬蘭狐雜交改良的后代也體現不出雜種優勢。本人認為,即使毛皮價格下降,中高檔質量的皮張的售價還會存在適當的利潤。
同時,提醒廣大養殖朋友,注意飼料原料質量變化,隨著水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我們喂養毛皮動物的魚類越來越小,營養指標早已不是書本標示的含量;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原料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逐年增加;2007年初幾場雨雪,導致玉米的霉變,霉菌毒素含量嚴重超標,經我們檢測玉米及玉米副產品,黃曲霉毒素高達300~500PPd,是國家規定含量的10~20倍,將嚴重影響毛皮動物繁殖和發育。
三、提高綜合素質,科學飼養
今后的特養業之間的競爭將是養殖者的綜合素質的競爭,科技含量以及信息預測準確性的競爭。多訂雜志和期刊、上網、參加會議,掌握第一手資料和信息,科學預測,才能提高我們的綜合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每一種特養動物都有各自獨特的一些生活習性。也就決定了其對飼料、飼養、管理、用藥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飼料方面尤為注意,雖然截止目前為止,狐貉貂飼料還沒有國家強制執行的營養標準,但國內一些時間較長,生產規模較大、專業化生產毛皮動物飼料的生產廠家,在大量的動物喂養實驗和眾多養殖場的適用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經驗積累和品種調整,產品還是基本滿足動物的生長和生產需要的,只要科學搭配,合理使用時能夠取得較理想的效果的。
四、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拓寬渠道,聯合銷售
在毛皮市場行情不穩定或低迷的情況下,行業協會作用越來越大,統一采購飼料、疫苗;相互交流,提高養殖水平;養殖者更應齊心協力,拓寬流通渠道,采取聯合銷售的辦法,發揮“數量皮”優勢和減少流通環節,來增加和創造自身效益。切勿競相壓價出售,不正當競爭的結果,反而會使賣方市場更加吃虧。有條件的飼養戶也可通過深加工、精加工的辦法,使原料皮保值或增值。還要注意開發副產品的經濟價值。
五、重視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應用和普及,科學使用飼料,降低飼養成本。
近幾年,鮮魚、魚粉價格一路攀升,尤其2006年底和2007年初毛皮價格的大跌,大家都在抱怨,狐貂沒法養了,實際情況并不是離了魚就不能養水貂和狐貉,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魚的營養成分和含量,科學調配飼料,也一樣飼養出高質量的毛皮動物,如今年中旭公司聯合東北林業大學與美國大豆協會共同進行的膨化大豆代替魚粉的實驗,正在向這一領域邁進。
飼料生產廠家的技術人員,不斷開發新產品,如精補料、濃縮飼料來滿足市場需要,這些產品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飼料資源,降低飼養成本,養殖戶只要選擇質優價廉的新鮮原料,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科學調配,在毛皮價格下滑的今天,效果更加理想。
養殖戶在科學使用配合飼料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開動腦筋,開發其他飼料資源,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很可能還會有一定的利潤。比如需要我們密切關注鮮魚與魚粉價格,經折算當鮮魚價格超過魚粉價格時,減少鮮魚用量,補料魚粉可降低飼養成本。
同時,有一些問題提醒大家注意:
即改變喂給動物過稀食物,提倡飼喂稠食,以提高干物質攝入量,提高生產性能;繁殖期和幼獸育成前期要注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補給,避免繁殖疾病和生長障礙的發生;仔獸20日齡至幼獸60日齡期間使用代乳飼料,減少出生死亡率、提高斷奶體重,促進生長發育,以獲得較大的皮張;通過科學飼養,合理降低飼養成本,生產優質毛皮。
最后把聊城魯西毛皮動物研究會宋書橋的話送給大家,經營主要抓兩項:一是購買飼料要優質優價;二是皮張的銷售要價高時有耐心;滯銷時有恒心;保本微利時有平常心。
祝愿毛皮動物養殖業的明天更好!
中國皮毛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