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貂受胎率低的原因及對策
母貂受胎率低的原因及對策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對毛皮畜產品需要的不斷增加,極大地刺激了國內各地毛皮動物的發展,尤其在北方地區,養貉專業戶發展很快,飼養量逐年猛增,己成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項目。但是在發展養貉生產上,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一部分初養戶,由于飼養管理技術掌握的不夠全面,致使每年大約有20 %左右的母貉失配,從而制約和影響了養貉經濟效益的提高。筆者針對這一問題,現就有關母貉失配的原因及提高母貉受胎率的幾項技術措施簡述如下:
一、母貉失配原因
l 、飼養不善:用來飼喂貉的飼料由于搭配不合理,營養不全價,動物性飼料所占比例小,微量元素缺乏,以及與貉生育繁殖極為相關的各種維生素供給量不足,母貉用以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都沒有達到飼養標準要求。所以,導致母貉的繁殖機能下降。有的把種貉喂得過肥,使貉在發情前又沒有調整好體況,造成母貉不發情;再者就是種公貉體況過肥,腰彎不下去,找不好角度,而不能達成交配。
2 、不進行母貉發情鑒定:在部分初養貉專業戶中,對母貉配種不進行發情鑒定,采取將公母貉合籠飼養,配種時放任自流,有的母貉發情雖然很好,但公貉性欲差,或擇偶性不強,從而造成人為的失配。另外,也有的公母貉合籠飼養,發情交配較晚。無經驗的養貉戶,不搞發情鑒定,當看到公母貉相互能,嬉鬧,誤以為己交配完畢,過早的將公貉捉出,造成失配。3 、管理差:部分養貉戶,將多公多母放在同圈飼養,使個別強壯的公貉稱王稱霸,只許自己配種,不許其它公貉交配,甚至出現相互撕咬,從而耽誤時機,使一些發情較好的母貉不能及時接受配種,而造成失配。也還有的是在配種前訓練不當,配種時公母貉相互咬傷,從而使雙方產生俱怕心理和性抑制,不能正常進行交配。除此之外,貉舍條件不標準,籠網太矮,其高度在50 厘米以下,使貉的爬跨受到一定的影響,使貉不能很好的進行交配。4 、公、母貉存有生理缺陷:在進行選留種貉時,由于選種不嚴格,再加上日常飼養管理條件差,導致一些公、母貉發育不健全,l 二生理有缺陷,如公貉出現隱睪、側睪,母貉出現生殖器畸形等,從而造成不能正常進行交配。
二、應對措施
l 、精心飼養管理:首先,存配種期間一定要做到合理配制飼料,力求飼料原料品種多樣化,營養成分要全面。飼料配制要求:動物性飼料30 % ,谷物飼料65 % ,蔬菜類飼料5 %。配合日糧中,每日每只還應當添加酵母15 克、麥芽15 克、骨粉8 克、雞蛋25 一50 克、食鹽2 . 5 克、大蒜2 克;維生素A 1 000 國際單位、5 毫克維生素Bl 、維生素CS 毫克。在配種期間,日喂兩次,早晨喂日糧的40 % ,晚食喂60 %。喂食時間要與放對時間配合好,喂食前后30 分鐘不能放對。
其次要加大科學管理。配種期每天都要捉貉檢查發情情況和放對。為此,應當檢查維修籠舍,防止逃跑而造成失配。母貉由于性欲沖動,貉的食欲較差,特別是公貉食欲下降更為明顯。因此,這期間飼養人員要經常細心觀察,正確區分發情貉與病貉,以利于及時治療病貉。放對后,要注意觀察公母貉的行為,防止咬傷,若發現公母貉有敵對行為的,應當及時進行分開,重新調配配偶。貉膽小易驚,放對時要注意保持安靜。
2 、搞好發情鑒定:每年從l 月下旬開始,對母貉要普遍進行一次發情檢查,以便對每一發情母貉做到心中有數。從此以后,每隔兩天檢查一次,以便及時發現發情母貉,及時組織放對試情,如發情較好,母貉則站立籠內將尾翹向一邊,靜候或迎合公貉爬跨交配。
3 、采取配種后精檢:為了提高母貉受胎率,一定要搞好精液的品質檢查,以提高受胎率。其方法是將剛受配的母貉捉于20 ℃ 左右的室內,用鈍頭玻璃棒或滴管伸入母貉陰道內10 厘米深處,蘸取少量精液涂于干凈玻璃片上,再用少量生理鹽水稀釋,置于2 00 ~ 6 00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如果精子活力差,或精子極少,經多次檢查都是這樣,就應停止使用該公貉。4 、實行重復配種措施:經實踐證明,貉交配次數多,其產仔率也高,所以應當采取用重復配種的方式來提高受胎率。對于初次達成交配的母貉,到第二天應當進行復配一次,第三天再復配一次,這種連續3 天配3 次的方式其受胎率較高。
5 、不斷優化種貉群:2 一5 歲齡的種貉其繁殖率最高,所以種貉群組成,應當以適齡老貉為主,約占65 %左右,每年補充的幼貉不得超過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