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的沙門氏菌病[副傷寒]
沙門氏菌病又稱副傷寒。幼貂感染此病呈急性經過,發熱、下痢、體重迅速減輕,脾臟和肝臟顯著腫大為其特征。
【病源】 最常見的沙門氏菌有腸炎沙門氏桿菌、豬霍亂沙門氏桿菌和鼠傷寒沙門氏桿菌。另外,在水貂中還發現有雛白痢沙門氏菌、都伯林沙門氏菌、蒙秦維提爾沙門氏菌、嬰兒沙門氏菌等。
本菌為粗短桿菌,長1~8微米、寬0.4~0。6微米。兩端鈍圓,不形成莢膜和芽胞、具有鞭毛,有運動性(雛白痢沙門氏菌和雞傷寒沙門氏菌除外),為革蘭氏陰性菌。
【流行病學】 被沙門氏菌污染的肉類飼料,是主要傳染來源。患有隱性經過沙門氏菌病的家禽肉類飼料、最危險。常從淘汰的家禽肉中檢出各種對水貂致病力很強的沙門氏菌。
當毛皮動物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容易暴發本病。短時間內波及全群動物,出現較高的死亡率,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本病的發生和種水貂帶菌有一定的關系.常見帶仔母貂成窩發病,個別的養貂場,沙門氏菌病每年都散發流行一段時間,這與帶肉動物和場地污染有關,
水貂沙門氏菌病流行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六、七、八月份,常呈地方性流行。多由飼料污染引起。病的經過為急性,主要侵害1~2個月齡的仔貂。成年動物對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飼養管理不當,氣候突變是引起本病的因素。感冒、飼料變質、防疫制度不嚴等,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和發展。另外,仔貂換牙期、斷乳期飼料質量不良,機體抵抗力下降,都可能成為發病的誘因。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為3~20天,平均為14天,人工感染的,潛伏期為2~5天。
根據機體抵抗力和病原的毒力,本病在臨床上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區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當呈急性經過時,病貂拒食,先興奮,后沉郁,體溫升高到41-42度,輕微波動于整個病期,只有在死它前不久才下降。大多數病貂躺臥于小室內,走動時背弓起、兩眼流淚、汗籠子緩慢移動.發生下痢、嘔吐、在昏迷狀態下死亡。一般經5~10小時或延至2~3天死亡。
亞急性經過時,主要表現胃腸機能高度紊亂,體溫升高到40-41度.精神沉郁,呼吸頻數,食欲喪失。病貂被毛蓬亂無光、眼睛下陷無神。有時出現化膿性結膜炎。少數病例有粘液性化膿性鼻漏或咳嗽。病貂很快消瘦、下痢.個別有嘔吐。糞便變為液體狀或水樣,混有大量膠體狀粘液,個別混有血液。四肢軟弱無力,特別是后肢不全麻痹。在高度衰竭情況下,7-14天死亡。
慢性經過的病貂,消化機能紊亂,食欲減退,下痢、類便混有粘液,進行性消瘦.貧血,眼球塌陷,有的出現化膿性結膜炎.被毛蓬亂、粘結、無光澤。病貂臥于小室內,很少運動。走動時步履不穩,行動緩慢,在高度衰竭的情況下,經3~4周死亡。在配種和妊娠期流行本病時,造成大批空懷和流產,空懷率達14%-20%。仔貂10日齡以內死亡率高達20%-22%.多數病貂在妊娠中后期發生流產。
哺乳期仔貂患病時,表現虛弱,不活動,吮乳無力,無集群能力,在窩內呈散亂狀態,叫聲嘶啞無力,發育滯后。病程為2-3天,個別的病程長達7天,多數以死亡告終。
【診 斷】 根椐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變化,可以作為初步診斷。最終確診后進行細菌學檢查,可從死亡水貂的臟器和血液屮分離細菌培養,進行生物學試驗。
【治療】
(1) 先將病貂隔離,對健康貂根據藥敏結果飼料中投藥物(硫酸粘桿菌素)預防。
(2) 隔離的病貂,要改善飼養,按說明注射硫酸粘桿菌素注射液或快克靈一天兩次,連用3天。
(3) 喂給質量好易消化的飼料。雜魚、動物骨架等生喂食品都加熱煮熟后喂給。
【小結與討論】
(1)本病多發生在夏秋兩季,冬季也有發生,常是地方性流行,不清潔的圈舍、飼養密度大、營養缺乏、天氣驟變、感冒、日糧突然變化以及變質的飼料引起的胃腸疾病,飼養衛生制度不健全都能促使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2)本病在臨床、剖檢上極易與巴氏桿菌感染想混淆,只有通過實驗室檢測才可區別。
(3)貂急性沙門氏菌病的死亡率很高,能高達90%,所以,預防是提高效益,減少損失的關鍵,對于飼料中的動物性成分盡量熟喂,減少飼料污染。
(4)提高機體抵抗力,做好犬瘟熱、病毒性腸炎、肝炎的防疫工作,認真執行衛生防疫制度,在防疫注射、飼料更換等應激發生時,飼料中添加速補康、抗菌素可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