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貉養殖需注意的八個用藥誤區
獸藥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動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調節動物生理機能的物質,但獸藥并不是萬能的,如果對獸藥使用不當就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很多毛皮動物養殖戶,在使用獸藥上存在著種種誤區,不但增加了養殖成本,而且影響了療效,直接影響了經濟效益。
誤區一:認為“抗菌素萬能”
有些養殖戶朋友一旦發現動物生了病,也不管得了什么病,拿了抗菌素就用,一種不行再換一種。殊不知,抗菌素不能包治百病,濫用抗菌素,會造成耐藥菌株的增加,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并且污染環境。到了治病的關鍵時刻,挑選不到療效好的藥物,給治療帶來困難。對細菌感染的疾病,首先要診斷是什么細菌引起的,再來挑選相應的抗菌素。有條件的要做藥敏試驗,以達到確實療效。抗菌素用后再用益生菌制劑來調節菌群,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
誤區二:認為“疫苗也能治病”
簡單通俗地說,疫苗也是病毒或細菌,只不過人工給它降低毒性或將其滅活或將其破碎。但無論怎樣處理,其抗原成分必須保留,注射到動物體后,經過免疫系統識別、清除并產生抗體,當外界真的細菌或病毒到來后,就會將其清除掉。所以大多數疫苗僅能預防不能治病。
誤區三:認為“進口藥比國產藥好"
所謂藥品的療效好壞,主要在于藥品的內在質量即有效成份。臨床證明,國內許多大型生產企業生產的藥品,其療效不亞于進口藥品,有的還比進口藥好。
誤區四:認為“人用藥比獸藥好"
許多養殖戶專挑人用藥來防治毛皮動物疾病,一是風險較高,劑量不好掌握;二是違反了國家法規。國家在《獸藥管理條例》中明確指出:禁止將人用藥用于防治畜禽疾病。以前人用抗菌素只有幾萬到幾十萬單位就能治好病,而現在用幾百萬單位療效也不顯著。其原因,細菌有了耐藥性。
誤區五:認為“藥物都可以隨意混合”
由于病情復雜,目前聯合用藥在動物疾病治療中比較常見,但藥物之間要注意配伍禁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之間的混合,有的會產生協同或增強作用,如青霉素或鏈霉素;喹諾酮類或氨芐青霉素等。有的則產生拮抗或減弱作用,基至無效。如喹諾酮或氟苯尼考;紅霉素與卡那霉素。有的則產生理化作用或毒性作用,如氟苯尼考不能與磺胺類、卡那霉素混合,所以,聯合用藥必須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可擅自組合。
誤區六:認為“不消毒我也能養好狐貂”
總結本人多年的臨床經驗,日常飼養中必須重視環境及籠舍的消毒。并經常使用不同種類的消毒藥交替輪換使用。經常性消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七:認為“藥物在治療時的用量,越大越好”
有些養殖戶急于求成、求好心切,在給病獸用藥時,不遵獸醫醫囑任意加大用量,結果適得其反。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對機體都有副作用,任意加大用量造成藥物中毒的病例屢見不鮮。臨床上常見有,氟喹諾酮類藥物中毒、磺胺藥中毒、維生素中毒等。任何藥物的應用有個“度”,超過了安全用量就會中毒。
誤區八:認為“獸藥儲存條件對藥效影響不大”
絕大多數養殖戶都在家里存放一些常用獸藥。但獸藥存放不當,尤其是疫苗等生物制品,如久放、高溫、混放、受潮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獸藥藥效降低或失效,甚至對動物造成致命的傷害。因此,儲存獸藥須九防;一防潮濕,二防光照,三防高低溫,四防超過保質期,五防混放,六防不定期清理,七防剩余獸藥亂扔,八防亂用瓶塞,九防鼠咬和蟲蛀。
責編:劉美玲 夏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