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動物飼料生產中的誤區
隨著毛皮動物養殖業的發展,毛皮動物飼料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在飼料生產中卻存在許多誤區:
盲目夸大飼料調味劑功能。對其非營養性及過量危害缺乏足夠認識。
用于動物飼料的調味劑又有風味劑、增香劑和誘食劑等多種稱謂。常用于毛皮動物配合飼料內的調味劑包括香料在內可達數十種。在飼料內添加一定比例調味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調解和改善成品飼料的風味,對采食動物味覺和嗅覺產生良性刺激,誘導和興奮動物大腦神經中樞系統產生食欲;并反射激活消化器官分泌消化液及酶等活性物質的分泌來提高飼料消化率。但在毛皮動物飼料中超量添加,則可能適得其反,就像在菜肴中過量加入味精(也屬調味劑的一種)反而會造成口感不良的結果一樣。在動物飼料中所添加過量的調味劑會對動物正常營養代謝產生干擾。應該指出,目前對毛皮動物飼料香型的選擇,基本來源于人類自身的感官行為,實際是不同毛皮動物,甚至同類動物的不同個體對飼料風味的要求均有本身的要求特點,同時這種特性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尚存在著可塑性、習慣性和適應性,即在一定范圍內對所采食飼料的風味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并可通過飼喂時間的延長而逐漸產生習慣,進而對突然改變其它香型的飼料缺乏興趣。由此可見,過分的在毛皮動物飼料香型的選擇上下功夫是不可取的,而如何保持原料的固有風味不散失,多關注飼料營養物質的全價性才是明智之舉。
只注意增加飼料產量,輕視產品加工工藝的改進和提高
在現代飼料生產經營理念中,降低飼料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增加飼料品種、擴大生產規模來提高產量仍是二項主要內容,而不斷改進和提高飼料加工工藝與這二項內容相輔相成、密切相關。恰恰在此問題上,許多生產廠家存在的誤區是只注重增加飼料產量,輕視產品加工工藝的改進和提高。毛皮獸與家畜相比,在消化器解剖、酶分泌系統的組成、消化道內有益生物區系營養代謝機理和采食習慣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點,幾年來毛皮獸配合飼料從干粉料、顆粒料到膨化料的幾次革命性改進正是遵循這一系列特點發展起來的。膨化全價飼料現已被公認為是當前貂、狐和貉等毛皮獸較理想的料型,其獨特的加工工藝流程是保障飼料內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營養物質生物效價,提高消化吸收率和改善適口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即在相同原料質量和基礎配方的前提下,科學的加工處理方法、合理的產品加工工序可以降低和破壞飼料中蛋白酶抑制劑、胰蛋白酶抑制劑、非淀粉多糖、植酸、草酸、維生素桔抗劑和霉菌毒素等對動物的有害影響,明顯減少飼料內多種營養成分因不良處理所帶來的營養流失;同時,促使其組織結構發生改變而便于動物消化吸收。
來源:《特種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