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低迷,疫情嚴重,養鴿人如何突出重圍?
近兩年,鴿業行情低迷,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也接收到了多位養殖戶傳達的訊號:鴿價已經低于成本線很久了。養殖戶苦不堪言。有的干脆放棄養鴿,有的賣掉房子扶持養鴿,有的因為價格太低求收鴿商能夠提高價格……一樁樁心酸故事,其實背后都藏著一個巨大的問號:為什么養鴿戶如此被動?
首先,肉鴿行業轉型艱難。
按照養豬、養雞的模式,行情低迷期,大可以直接清欄,或轉型養殖其他品種。然而肉鴿并非如此。由于場地問題,散戶養殖肉鴿的場地并不具備直接轉型養雞的能力;肉鴿養殖一旦清欄,再重新起步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為什么有的養殖戶依然在養鴿的原因。
其次,肉鴿養殖的一大特點就是必須適齡出欄。
一旦超過25日齡,肉鴿的疫病風險就會大大提高,養殖成本也相應增加。養殖戶已經虧本,無法承擔日益增加的成本,只好選擇盡快出欄。
再者,肉鴿銷售環節過于復雜。
養殖端-收鴿商-屠宰商-批發商-終端,鏈條越長,其中利潤就會層層加碼。酒樓一旦壓價,壓力就會傳輸至上游,最終影響到養殖端價格。養殖戶在其中只能接受市場的變化——消費量大,酒店壓價少,收購商需求大,養殖端價格相應提高;消費量少,各環節間為了利潤,就會減少養殖端收購價,養殖戶并沒有議價權利。
另外,養鴿戶分散,未形成組織。
如劉宇所說,養鴿戶大多是散戶,以前都是在山里各養各的,近期才知道有“中國鴿業經銷商聯誼群”這個微信群,而微信群里發布的降價通知也并沒有與養殖戶協商。由此可以看出,養殖戶間的信息交流較少,從而導致了部分養殖戶要求降價,但部分養殖戶不接受降價的情況。
最后,肉鴿行業缺乏一個權威的定價平臺。
與豬肉不同,鴿子并不是一個常見的肉類,且呈現地域性養殖的態勢。例如廣東,就是肉鴿的消費大省,其肉鴿存欄量更是占到了全國的50%,可見肉鴿市場并不普遍。目前,雖然“粵鴿信息平臺”會定期發布肉鴿價格,但據記者觀察,收鴿商端并不知道該平臺會發布價格,可見平臺受眾多集中于養殖戶,并沒有形成影響力。
對此,記者建議:
1. 養殖戶可組建合作社、聯盟、協會等組織,定期交流市場信息;
2. 養殖戶應該適當調整養殖量,防止供過于求時造成的肉鴿囤積;
3. 有實力的養殖戶或合作社可以聯合開展屠宰、冷凍、加工等,減少對下游的依賴;
4. 鴿業協會等組織可建立一個權威定價平臺,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5.養殖戶如發現行業中有不合理的行為,可以主動向有關部門咨詢或反饋。
6. 相關部門應對養殖戶虧損現象多加關注,如遇到類似情況應及時展開調查,保障多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