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鄉村振興 一路“鴿”聲
小鴿子,孕育著大希望。
“咕、咕、咕……”鴿子的叫聲對北方人而言并不稀奇,但對于曾是貧困戶的河北省阜平縣草場口村村民白富慧來說,從北京“飛”來的小鴿子卻寄托著她一家人對新生活的希望。
阜平縣是革命老區,地處太行深山,土地貧瘠,人均耕地不足一畝,曾是深度貧困縣。近年來,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大背景下,來自北京的對口幫扶項目紛紛在這里落地生根。
“當時我們發展最大的瓶頸,就是缺少產業支撐和龍頭企業帶動。”阜平縣委書記劉靖回憶說,北京來的掛職干部幫我們找到了出路。
2018年,在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北京市政府的推動下,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野谷健康產業集團落戶阜平,和當地共同建起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采用“龍頭企業+園區+貧困戶”的模式,打造起以肉鴿養殖為紐帶的生態循環產業集合體,為當地脫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
近日,記者來到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探訪。穿上白大褂,走進園區,只見一棟棟現代化鴿舍整齊排列,研發樓、加工車間、員工宿舍等一應俱全。
鴿舍內,一排排鴿籠里“住”著一對對鴿子,見到陌生人,毫不慌亂……
“有人問過我‘別的地方鴿子見人就躲,這里的鴿子為什么不跑’,我就告訴他們,我們的鴿子是從北京、深圳來的,見過大世面……”2007年就開始在北京養鴿子的野谷健康產業集團負責人劉福才笑著說。
正是孵化時節,一對對鴿子有的正在孵蛋,有的正在給小鴿子喂食……
“以前種地能有口吃的就不錯了,現在我在場里養鴿子,好的時候一個月能‘出’3000多只乳鴿,能掙5000多塊錢。”正在照料鴿子的白富慧說,“我把老公也喊過來了,我倆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轉等收入,不是脫貧,是致富了。”
孵化車間內,一排排鴿蛋剛從孵化機里拿出來,工人正用手電筒照蛋,把沒有受精的挑出來……
“一對鴿子一年能‘出’22只成品鴿,平均一只鴿子賣18到25塊錢,產值在450塊錢上下……”劉福才說,園區目前養了30萬對鴿子,解決了600多人就業,其中不少是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10月底存欄種鴿將達到55萬對。一年能出欄乳鴿1100萬只,種鴿60萬對。
小鴿子讓當地群眾有了奔頭,新冠肺炎疫情卻突如其來。肉鴿生鮮產品銷售遇阻,庫存最多時積壓200萬只。多虧了在建廠之初就謀劃的硒鴿食品加工項目,熟食加工生產線投產后,立即派上了用場,目前小金碗即食鴿湯、自加熱鴿湯、熏鴿、鹵乳鴿等20多個品種的產品正式問世。
“我們的客戶主要是餐飲業,受疫情影響最大,前段時間我們僅積壓的白條鴿就超過200萬只。”野谷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助理陳彪告訴記者,得知企業困難后,來自國管局、北京市的掛職干部開始想方設法找銷路,每個月僅通過消費扶貧就有超過10萬只乳鴿賣到北京。
“我們發現企業之前的線上銷售收入每個月只有100多萬元。”北京市掛職干部、阜平縣副縣長李繼鵬說,如果能以疫情為契機,幫助當地打開電商渠道,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掛職干部都動起來了,聯系電商平臺,和當地干部一起直播‘帶貨’,目前企業線上的月銷售收入近300萬元。”
以“養殖基地”為依托,以“肉鴿食品加工園區”為支柱,以“富硒肉鴿系列產品”為賣點;以實施“十城百店項目”為終端目標;阜平硒鴿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東輝說,他們在一步一步謀劃著未來。
產業發展是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也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阜平硒鴿延長產業鏈,豐富產品種類,成為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的富民產業。今后,小鴿子飛出的這條致富路,將為鄉村振興和產業富民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