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是弱質產業,自古有“靠天吃飯”一說。5月下旬,廣東連遭暴雨襲擊,然而,讓記者沒想到的是,當地農民很是沉穩。
記者了解到,是廣東省在全國首創的“政銀保”農業合作項目給地方農戶吃了定心丸。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家庭式種養殖為主的初級階段生產模式正在向現代規模化大生產邁進。此時,如何破解發展農業生產的資金瓶頸是關鍵所在。
近年來,各級各地政府不斷出臺惠農政策,大力增加農業投入,采取多種措施推動農民自主經營,規模化生產,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經營依舊面臨資金不足、貸款融資難、發展緩慢等問題。除了農業生產投入產出比低,抗風險能力差外,農村地區信用體系不完善,資金回收風險較大仍是農業貸款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國急需建立一套涉農信貸風險防范和分擔風險長效機制。
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打破資金瓶頸?涉農保險的介入尤為重要。就拿廣東來說,是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區,如何減少災害對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影響,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關注,“政銀保”合作模式作為廣東省金融創新的重要舉措,在破解融資難題、發展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政銀保”合作項目試點的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通過利用政府擔保基金和保險公司的專業保障系統分散了風險,銀行無需擔心貸款逾期不還,農戶也減緩了以往因高額抵押而借不到錢的壓力,從而使農戶實現規模化生產成為可能,維護了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成為防范風險、分擔風險長效機制的現實選擇。
反過來看,傳統農業隨著規模化生產不斷發展壯大,抗風險能力必然相應提高。與此同時,農戶也因為借貸積累了信用記錄,越來越多農戶擁有可抵押物,融資將變得更加容易可行,呈現出農戶、銀行、保險三贏的局面。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表示,要鼓勵金融創新。加快發展農業保險。廣東“政銀保”農業合作項目的推行有助于建立涉農信貸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分擔和補償機制。該項目的推出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進程意義深遠,值得推廣借鑒。
(輸入: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