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齊聚一堂探討蠶桑業發展方向
4月9日,在德昌縣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果桑產業發展大會暨桑蠶絲綢產業發展論壇上,相關領導、專家、企業負責人匯聚一堂,探討蠶桑絲綢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四川省蠶絲獲國際市場青睞
據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站長楊彪介紹,四川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目前蠶桑產區主要集中在攀西、川南、川東北三大區域。川東北產區是傳統優質產區,生產加工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攀西地區日照強,晝夜溫差大,具備生產優質蠶繭和優質桑果的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全省2018年桑園面積210萬畝,養蠶215萬張,蠶繭8.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12.6%,蠶繭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200多家。
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黨委書記劉剛告訴記者,中國繭絲綢行業有著占世界80%以上的產量,但出口的繭絲基本用作國際知名品牌的原料,絲綢成品出口和品牌打造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我們在歐美有外銷渠道,制作的綢衣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去年出口創匯8000—9000萬港元,今年預計能夠創造1個多億港元的出口。”香港利達豐環球控股有限公司的許少琳說。南充銀海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國華也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銀海絲綢正在和美國一家企業洽談合作,共同開辦公司,專門為美國客戶定制蠶絲被單。
“要堅決防止蠶絲出口企業盲目競爭、相互殺價競銷等行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在論壇上說,“要把握好蠶桑絲綢國內市場開發與國際市場的關系,把兩個市場有效統籌起來。要加強行業的組織和行業自律,使蠶桑絲綢產加銷有關主體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全力在國際上形成我們應有的影響力、主導力,努力在價格形成、質量標準等方面擁有話語權。”
全產業鏈確保原材料供應
我國蠶桑絲綢產業面臨著開拓國際市場、產業整體西移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雙重機遇,四川蠶桑絲綢產業如何順勢而為,進一步拓展蠶農收益?
許少琳告訴記者,近年來,利達豐在南充建設全產業鏈項目基地,努力打造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和外貿出口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去年基地規模已經達到5000畝,主要集中在儀隴縣。今年將再打造基地1萬畝,推動繭絲綢從種植到加工生產環節可管控,保證原材料供應的品質和安全。
“我們選擇在南充建立基地和工廠,一是考慮到把工廠建到工人家門口,會很有吸引力。二是建立全產業鏈,能夠保證絲綢產品的高品質。三是我們發展蠶桑基地,也能夠讓當地農戶得到實惠,實現互利共贏。”許少琳說。
“銀海絲綢在南充流轉近3000畝土地建設蠶桑產業園,修建蠶房6000多平方米。我們現在將園區分成片區,每個片區專門有農戶負責管護,養蠶工人日均工資可達60—80元,摘桑葉40元/天,工資每天結算,極大地促進了農民脫貧增收。”何國華介紹。
“德昌蠶繭質量高、解舒好,目前農戶養蠶畝均增收8000元左右,加上桑果收益,每畝綜合效益可突破2萬元,所以蠶農養蠶積極性非常高。”德昌縣蠶桑辦主任周新能告訴記者,“但德昌沒有繅絲廠和蠶繭廠,生產的蠶繭主要由外地公司負責收購和加工。不過,在此次論壇上,德昌首次與成都一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加大對德昌當地蠶繭的收購,條件合適將建立工廠,解決繭絲加工問題。”
四川省蠶絲獲國際市場青睞
據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站長楊彪介紹,四川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目前蠶桑產區主要集中在攀西、川南、川東北三大區域。川東北產區是傳統優質產區,生產加工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攀西地區日照強,晝夜溫差大,具備生產優質蠶繭和優質桑果的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全省2018年桑園面積210萬畝,養蠶215萬張,蠶繭8.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12.6%,蠶繭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200多家。
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黨委書記劉剛告訴記者,中國繭絲綢行業有著占世界80%以上的產量,但出口的繭絲基本用作國際知名品牌的原料,絲綢成品出口和品牌打造還有一定差距,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我們在歐美有外銷渠道,制作的綢衣在海外市場很受歡迎,去年出口創匯8000—9000萬港元,今年預計能夠創造1個多億港元的出口。”香港利達豐環球控股有限公司的許少琳說。南充銀海絲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國華也向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銀海絲綢正在和美國一家企業洽談合作,共同開辦公司,專門為美國客戶定制蠶絲被單。
“要堅決防止蠶絲出口企業盲目競爭、相互殺價競銷等行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在論壇上說,“要把握好蠶桑絲綢國內市場開發與國際市場的關系,把兩個市場有效統籌起來。要加強行業的組織和行業自律,使蠶桑絲綢產加銷有關主體形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全力在國際上形成我們應有的影響力、主導力,努力在價格形成、質量標準等方面擁有話語權。”
全產業鏈確保原材料供應
我國蠶桑絲綢產業面臨著開拓國際市場、產業整體西移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雙重機遇,四川蠶桑絲綢產業如何順勢而為,進一步拓展蠶農收益?
許少琳告訴記者,近年來,利達豐在南充建設全產業鏈項目基地,努力打造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加工和外貿出口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去年基地規模已經達到5000畝,主要集中在儀隴縣。今年將再打造基地1萬畝,推動繭絲綢從種植到加工生產環節可管控,保證原材料供應的品質和安全。
“我們選擇在南充建立基地和工廠,一是考慮到把工廠建到工人家門口,會很有吸引力。二是建立全產業鏈,能夠保證絲綢產品的高品質。三是我們發展蠶桑基地,也能夠讓當地農戶得到實惠,實現互利共贏。”許少琳說。
“銀海絲綢在南充流轉近3000畝土地建設蠶桑產業園,修建蠶房6000多平方米。我們現在將園區分成片區,每個片區專門有農戶負責管護,養蠶工人日均工資可達60—80元,摘桑葉40元/天,工資每天結算,極大地促進了農民脫貧增收。”何國華介紹。
“德昌蠶繭質量高、解舒好,目前農戶養蠶畝均增收8000元左右,加上桑果收益,每畝綜合效益可突破2萬元,所以蠶農養蠶積極性非常高。”德昌縣蠶桑辦主任周新能告訴記者,“但德昌沒有繅絲廠和蠶繭廠,生產的蠶繭主要由外地公司負責收購和加工。不過,在此次論壇上,德昌首次與成都一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加大對德昌當地蠶繭的收購,條件合適將建立工廠,解決繭絲加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