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思10——驢肉與驢產業發展
疫情肆虐之下,好多人都在家里百般鉆研廚藝,諸如炸油條、蒸蛋糕、做涼皮……而我又想起了保定九禾源餐飲的真空包裝驢肉火燒,剛好冰箱里還有九禾源真空包裝熟驢肉,配套火燒沒有了,就用超市買來的白吉饃代替,效果和味道還不錯。
大家都知道“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在腦海里吃驢肉往往就是街邊隨處可見的“驢肉火燒”。近幾年,更有迅速火起來的阿膠系列產品。驢肉因其性溫、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膽固醇等特點而適合所有體質的人群,受到大眾的普遍喜愛。驢又因其生長周期長、繁育慢、存欄量少等特點,驢肉自然供不應求,于是假驢肉充斥市場。近年來社會影響較大的假驢肉事件,當屬2014年1月的濟南沃爾瑪超市假冒五香驢肉事件,以及2018年1月的河北滄州河間利用騾子肉、馬肉、豬肉冒充驢肉事件。
假驢肉橫行,“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市場上的真驢肉價格不瘟不火,遠遠低于其合理價格區間。當然深入分析來看,驢肉行業本身也有問題:一是“蒼蠅館子”式的驢肉火燒傳統低端經營,既無法體現其本身價值,又受假驢肉低價沖擊,不盡快轉型升級,其生存空間式微;二是品牌打造遠遠滯后,市場上缺乏叫得響的大的驢肉品牌企業引領,現在有些小微企業有一些探索嘗試性的做法反而值得我們期待;三是產品細分開發明顯不足,現有驢肉加工企業普遍缺乏對不同人群的市場調研和品類細分,包裝容量偏大且單一,食用方法推介缺位,速食、外賣的半成品驢肉火燒與產品伴侶開發不足。驢肉消費與產品開發必須正視一個基本事實,一家三口一次性食用量大概也就半斤左右,目前多數家庭是不會加工驢肉的。諸如這類情況亟需驢肉企業進行針對性調研、宣傳和采取措施,圍繞顧客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產品至關重要。
因為驢肉開發不足,加上阿膠的特殊市場需求,導致整體效益來看,本該居于主體地位的驢肉,前幾年一度成為了剝掉驢皮后的下腳料。好在,現在有些企業開始嘗試和探索驢肉系列產品轉型升級發展之道,如前面提到過的“驢福記”,著力打造中國高端“驢肉漢堡”和提供系列配套產品的中央廚房,其高端旗艦店已在北京和河間開業;御驢牧業的全驢宴和驢肉火鍋,東阿阿膠的蒸餃、包子和火鍋,惠民科技與九禾源的熟食驢肉禮盒及其配套產品……以及驢下貨系列產品,讓我們充滿期待。
河北廊坊還有個曹紅艷,近年來鐘情于驢肉火鍋品牌打造,經過幾年“乞丐醬驢”餐飲旗艦店的摸索,雖以失敗告終,但是積累了行業知識、資源、人脈、口碑和信心,她認準了涮驢肉這個行業,干脆注冊叱龍農業公司,發揮餐飲品牌優勢,突出圍繞做大做強品牌涮驢肉這個核心,一是開發驢肉片分類包裝,并附帶獨家秘制底料、調料,打入超市,方便百姓選購和食用,二是堅守品牌、做大品牌,發展連鎖加盟,立志于實現“讓加盟商掙到錢,讓百姓吃到真驢肉好驢肉,讓上游養殖戶不愁銷路,讓下游制藥企業有驢皮可用”。
三河還有個“就是驢”,老板自己家有個驢場長期養殖六七十頭毛驢,定期屠宰熟制,既賣生鮮驢肉,也賣醬制熟肉,注冊了“就是驢”品牌,制作了包裝禮盒,定期屠宰,不定期進驢,通過微信群直播等方式銷售真驢肉,平均3天左右屠宰銷售一頭毛驢,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驢肉市場千姿百態,總體來看,市場秩序凈化、讓驢肉回歸高端肉品定位、驢肉產品開發與品牌打造,都極為迫切,都還在路上。驢肉作為驢的主要產品,什么時候讓其真正成為整個產業鏈條上的核心產品和主要利潤來源,讓其與養殖、屠宰、加工以及驢皮、驢奶甚至驢骨粉、驢尿等實現良性協調發展了,那么整個驢產業就成熟了,這個原本獨具優勢和特色的產業也就能夠得以持續健康發展了。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畜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北京食品安全政策與戰略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畜牧業協會驢業分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