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外乳業形勢分析與研判
近日,2021 年華創證券資本市場年會食品飲料分論壇邀請到乳業專家會場演講,對國際乳業形勢做出了精彩分析,并對國內乳業進口、奶價、品類結構及國際化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研判,本文是乳業專家分論壇交流要點反饋。 一、國際乳業形勢分析:需求承壓延續,國際奶價或步入下行通道 需求端,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延續,乳制品消費量及貿易量或將下滑。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影響,雖然全球經濟正在從今年上半年的衰退深淵中恢復,但危機遠未結束。根據世界銀行預測,2021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產出水平仍將低于 2019 年,其中,包括東南亞、印度、南美等在內的主要新興經濟體(除中國外)復蘇弱于發達經濟體。 考慮到近年來乳品貿易的增量幾乎全部來自于新興經濟體,預計明年乳品消費量將下降,進而推動國際乳品貿易量萎縮。 供給端,疫情對生產影響較小,大部分主產國原奶及乳制品產量持續增長。近年來國際生乳產量及乳制品供應量持續增長,且因疫情對生產影響較小,今年國際生乳量及乳制品產量延續前期增長態勢。1-8 月份,歐盟、美國、新西蘭及澳大利亞牛奶產量分別累計增長1.8%、1.9%、0.9%及 4.3%;同時,乳制品主產國產量亦延續增長態勢,以歐盟為例,1-7 月全脂奶粉累計同增 4.7%,脫脂乳粉累計同增 1.9%。 展望來年,需求萎縮而供給穩增背景下,預計國際原奶及乳制品價格于 2021 年二季度左右步入下行通道。展望來年, 需求萎縮而供給穩增長,若全球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預計 2021 年二季度左右全球乳制品和原奶價格將步入下行通道。從近期全球奶價來看,9 月奶價環比、同比分別上漲 2.9%、下降 3.3%,或一定程度預示奶價下行態勢。 二、中國乳業發展研判:進口增長趨勢難逆,低溫占比加速提升 (一)進口:長期進口增長趨勢難逆,來年產成品進口或放量 長期來看,國內乳制品供需缺口、人民幣升值及國際化等因素使得進口不可避免。從供給端來看,首先,高污染致使奶牛養殖在許多地區被限制;其次,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較低、規模養殖抗風險能力偏弱使得企業養殖意愿不強;最后,個體養殖戶缺乏養殖條件,盡管存在國家政策支持,但小規模養殖經濟效益依然較差。因此國內奶牛 存欄量增長緩慢,且預計未來不會有太大增長,乳資源將更多地依賴進口。根據 FAO 估測,2019年中國乳制品進口折合原奶約 1572萬噸,奶源對外依存度已超過30%;而根據中國海關數據,液體乳、干乳制品等產成品進口亦持續增長。此外,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不斷升值的雙重作用一定程度降低了進口的成本,使得企業更傾向于進口國外奶制品。 短期來看,明年乳制品產成品進口將顯著增長。現階段,相當數量的乳制品企業都處于產品結構調整的關口, 低溫乳制品市場在超巴氏殺菌的帶動下,體現出了巨大的成長潛力,乳企也會相應增加低溫乳制品產量來搶占市場 份額。低溫乳制品用奶量提升,并且國際奶價預測下行,那么常溫奶供給不足勢必會依靠進口來彌補。 此外,蒙牛、 伊利之間的價格戰已經拉鋸良久,如果高端產品未來不通過更換包裝等方式來進行價格修復,價格很難恢復上漲。 這種情況下,乳企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維持利潤,結合預計明年國際奶價下行,進口成為了降低成本的優先選擇;從結構上,預計原料奶進口相對平穩,乳制品產成品將顯著增長。而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進博會上伊利展館展出的是其金典新西蘭版,或一定程度反映乳制品進口增加的趨勢。 而國內乳業加快國際化布局,積極實現國內外資源自由調配,使得美國進口乳品不會對市場造成過大沖擊。中國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協議承諾要兌現,乳制品門檻下降使得大量美國乳品進入國內市場。 盡管美國進口乳品價格較低,會對市場產生一定擾動,但不會造成過大沖擊,原因在于國內乳業加快國際化布局,解決了國內外資源的自由調配。雖然國內奶牛養殖高成本的現狀短期無法改變,但近些年我國生乳的供求關系不是由總供求決定的, 而是由中高端乳制品來決定的,通過國內外資源的自由調配可以保證國內中高端乳制品的供應,進而保證大眾的需求。 (二)奶價:原奶進入量價齊升階段,國內外聯動或致明年下半年奶價于高位小幅調整 國內奶價波動主要受進口奶粉替代性、國際化發展、乳制品結構及牛奶產量&成本等因素決定。首先,進口奶粉對國內原奶具備一定替代性,價格上來看,生鮮奶與恒天然全脂奶粉拍賣價存在較強聯動關系。其次,國際化發展水平,即乳企的國內外乳資源配置能力,亦對國內供給起到一定調節作用,進而影響國內奶價。再次,“乳資源分工” 的強弱通過影響進口乳制品結構影響實際進口水平。最后,牛奶產量及成本直接影響國內原奶供給及定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