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開始,深挖兔業潛力
未來肉兔市場無論是高質量的配套系育種、配套系商品全進全出養殖技術,還是與配套系生產相結合的專業飼料、兔用籠具、環控設施設備、專業人工授精器具等,都會有很好的市場空間。
健康兔肉、兔皮兔毛制品,這都是兔可以提供給我們的產品。俗話說,“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這對兔肉價值予以肯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兔肉產量為86.9萬噸,約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1%,比十年前增長44.4%。
作為發展迅速的特色產業,兔業有哪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決的科技問題?日前,第八屆(2018)中國兔業發展大會在湖南省寧遠縣召開,啟迪當前兔產業發展新思路。

育種及市場競爭
“兔產業的目標是為消費者生產理想的兔產品,種業是實現目標的最重要環節之一。”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秦應和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青島康大兔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勇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在兔業生產中良種貢獻率為40%,發展兔業必須良種先行。”
2010年之前,我國科研人員通常采用譜系+表型+育種值的選育方法。比如皖系長毛兔、康大肉兔配套系(1~3號)等就是這樣選育出來的。
2010年之后,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基因型選擇,如生長和肉品質QTLs、皮毛QTLs、繁殖與抗病QTLs等。秦應和舉例道,如MyoG基因在新西蘭白兔中有提高其屠宰和肉質性狀的作用,Hoxa4基因有提高蒼溪長毛兔產毛量的作用。
“因此在開展這些品種的選育時,除了原來的譜系+表型+育種值選擇方法外,還需考慮被選種兔是否攜帶上述特定基因,從而保證選擇的有效性。”秦應和說。
秦應和介紹,肉兔育種方法趨勢是BLUP法+分子標記輔助、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技術,目標是實現繁殖性狀適度,同時注重產量和品質性狀提升。供種模式要向配套系供種、分工分級擴繁、靠近產地供種的方向發展。
據悉,世界主要肉兔育種公司已全部進入中國。最近幾年,我國主要推廣的是法國三大肉兔配套系良種:伊拉、伊普呂、伊高樂,都屬于白色為主的快長型配套系良種,飼料轉化效率高、生產效率高,適用于胴體分割出口。
地方兔種情況如何?以福建為例。
“福建省肉兔地方品種雖然具有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好、有藥用功能、消費者喜歡、市場暢銷等優點,但其缺點是生長緩慢,在沒有優質優價地區,效益偏低,其市場競爭力目前還不明顯。”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謝喜平表示。
目前,地方兔品種市場暢銷,比如福建黃兔和閩西南黑兔。他建議,要加快進行純種選育,在保持品種優良性狀的前提下,提高其生產性能,實現優質高效。同時,地方兔資源是培育優良新品種的良好素材,可根據市場的需求,培育專門化品系、配套系、新品種(系),不斷創新開發利用是地方兔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
配套系促標準養殖
《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產業發展任務:“扎實推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中國兔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提出重點任務之一是“大力推進兔產業的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首先從種兔談起。秦應和算了一筆賬:
2015年全國出欄兔5.24億只,80%為肉兔,則肉兔年出欄量為4.192億只。以目前我國生產水平,每只母兔年均提供上市商品兔約35只,則需繁殖母兔1198萬只/年。若50%為規模化生產(發達國家90%以上),由肉兔配套系提供規模化生產所需的母兔,則全國需父母代肉兔配套系母兔599萬只。
“我國各畜種都經歷過從低效地方品種到高效配套系良種化的發展過程,而目前肉兔配套系良種比例僅占5.6%。”李明勇介紹。這一比例在蛋雞配套系良種為82%、白羽肉雞配套系良種為100%、土雞配套系良種為75%面前顯得極低。
在李明勇看來,整齊的母系培育,才可以實現大群體的自主工業化護理。配套系生產性能的一致性是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基礎。配套系雜交優勢是實現高效生產的關鍵。
濟源市陽光兔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段天奎介紹,肉兔配套系集約化養殖因其優秀的品種和雜交優勢及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同期產仔、同期出欄的“四同期”生產方式,使其無論是配種率、繁殖率、成活率還是料肉比都遠超其他養殖模式,是當今國際上最先進的飼養技術,也是我國兔業發展、育種的根本方向。
“工廠化‘全進全出’的養殖工藝可實現商品兔規格標準率極大提升,為兔肉作為標準化食材進入餐飲、酒店、連鎖店等提供了機遇。”他說。
不過,配套系高效率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增加疾病風險、降低飼料效率等。李明勇建議,制定科學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嚴控飼料原料安全,采用科學平衡的飼料配方和飼喂方式;科學合理地設計、建造及使用設備設施,適度控制兔舍規模。
未來專業化發展
兔產業是小產業,做大做強兔產業還應從“種”開始。“市場換不來我國肉兔育種技術進步。”秦應和表示,家兔種業任重道遠。
此外,規模化兔產業養殖也要升級。“兔產業發展要生產高效、產品優質、過程經濟與環保、兼顧動物福利。”他告訴記者。
當前,農戶零星散養家兔向專業場(戶)轉變不斷增加,非農資金投資地方兔養殖業越來越多,專業化、規模化的飼養方式正逐漸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配套系優良品種推廣,實現了繁殖效率的大幅提高,搭建起高質高效家兔繁育體系。
段天奎表示,傳統模式下房前屋后的庭院養兔模式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少,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標準化、規模化、工廠化、智能化的養殖會逐漸成為市場主體。“在飼料成本相當的前提下,‘工廠化’與‘庭院式’人均勞效差5倍左右,籠位貢獻差一倍左右。”他說。
按照兔產品經濟用途,兔產業可細分為三大類:肉兔、獺兔(又稱皮兔)和毛兔。獺兔、毛兔近幾年低迷徘徊,但肉兔利潤多年來一直較好。段天奎表示,兔肉作為健康的肉類食材,每年消費量以5%~8%的速度遞增。
在他看來,未來肉兔市場無論是高質量的配套系育種、配套系商品全進全出養殖技術,還是與配套系生產相結合的專業飼料、兔用籠具、環控設施設備、專業人工授精器具等,都會有很好的市場空間。
李明勇表示,隨著肉兔產業發展的理性化,區域優勢的差異化不斷顯現,未來各地區將借助不同的資源、市場和氣候優勢逐步實現精細化的產業化、專業化分工。
“東北和西北是規模化養殖的原料供應基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將逐步成為出口企業貨源基地,河北北部、陜西、甘肅東南部等地區將成為國內市場的養殖生產集聚區,四川、重慶、廣東、福建、湖南等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兔肉消費地區。”他說。
此外,他補充道,面對餐飲渠道的兔產品,符合健康理念、高附加值、重復消費、兔肉口味特點趨利避害等,將有較大潛力。
健康兔肉、兔皮兔毛制品,這都是兔可以提供給我們的產品。俗話說,“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這對兔肉價值予以肯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兔肉產量為86.9萬噸,約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1%,比十年前增長44.4%。
作為發展迅速的特色產業,兔業有哪些值得深思和亟待解決的科技問題?日前,第八屆(2018)中國兔業發展大會在湖南省寧遠縣召開,啟迪當前兔產業發展新思路。

育種及市場競爭
“兔產業的目標是為消費者生產理想的兔產品,種業是實現目標的最重要環節之一。”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秦應和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青島康大兔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勇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在兔業生產中良種貢獻率為40%,發展兔業必須良種先行。”
2010年之前,我國科研人員通常采用譜系+表型+育種值的選育方法。比如皖系長毛兔、康大肉兔配套系(1~3號)等就是這樣選育出來的。
2010年之后,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基因型選擇,如生長和肉品質QTLs、皮毛QTLs、繁殖與抗病QTLs等。秦應和舉例道,如MyoG基因在新西蘭白兔中有提高其屠宰和肉質性狀的作用,Hoxa4基因有提高蒼溪長毛兔產毛量的作用。
“因此在開展這些品種的選育時,除了原來的譜系+表型+育種值選擇方法外,還需考慮被選種兔是否攜帶上述特定基因,從而保證選擇的有效性。”秦應和說。
秦應和介紹,肉兔育種方法趨勢是BLUP法+分子標記輔助、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技術,目標是實現繁殖性狀適度,同時注重產量和品質性狀提升。供種模式要向配套系供種、分工分級擴繁、靠近產地供種的方向發展。
據悉,世界主要肉兔育種公司已全部進入中國。最近幾年,我國主要推廣的是法國三大肉兔配套系良種:伊拉、伊普呂、伊高樂,都屬于白色為主的快長型配套系良種,飼料轉化效率高、生產效率高,適用于胴體分割出口。
地方兔種情況如何?以福建為例。
“福建省肉兔地方品種雖然具有適應性廣、抗病力強、肉質好、有藥用功能、消費者喜歡、市場暢銷等優點,但其缺點是生長緩慢,在沒有優質優價地區,效益偏低,其市場競爭力目前還不明顯。”福建省農科院畜牧獸醫所研究員謝喜平表示。
目前,地方兔品種市場暢銷,比如福建黃兔和閩西南黑兔。他建議,要加快進行純種選育,在保持品種優良性狀的前提下,提高其生產性能,實現優質高效。同時,地方兔資源是培育優良新品種的良好素材,可根據市場的需求,培育專門化品系、配套系、新品種(系),不斷創新開發利用是地方兔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力。
配套系促標準養殖
《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產業發展任務:“扎實推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中國兔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提出重點任務之一是“大力推進兔產業的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首先從種兔談起。秦應和算了一筆賬:
2015年全國出欄兔5.24億只,80%為肉兔,則肉兔年出欄量為4.192億只。以目前我國生產水平,每只母兔年均提供上市商品兔約35只,則需繁殖母兔1198萬只/年。若50%為規模化生產(發達國家90%以上),由肉兔配套系提供規模化生產所需的母兔,則全國需父母代肉兔配套系母兔599萬只。
“我國各畜種都經歷過從低效地方品種到高效配套系良種化的發展過程,而目前肉兔配套系良種比例僅占5.6%。”李明勇介紹。這一比例在蛋雞配套系良種為82%、白羽肉雞配套系良種為100%、土雞配套系良種為75%面前顯得極低。
在李明勇看來,整齊的母系培育,才可以實現大群體的自主工業化護理。配套系生產性能的一致性是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基礎。配套系雜交優勢是實現高效生產的關鍵。
濟源市陽光兔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段天奎介紹,肉兔配套系集約化養殖因其優秀的品種和雜交優勢及同期發情、同期配種、同期產仔、同期出欄的“四同期”生產方式,使其無論是配種率、繁殖率、成活率還是料肉比都遠超其他養殖模式,是當今國際上最先進的飼養技術,也是我國兔業發展、育種的根本方向。
“工廠化‘全進全出’的養殖工藝可實現商品兔規格標準率極大提升,為兔肉作為標準化食材進入餐飲、酒店、連鎖店等提供了機遇。”他說。
不過,配套系高效率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增加疾病風險、降低飼料效率等。李明勇建議,制定科學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嚴控飼料原料安全,采用科學平衡的飼料配方和飼喂方式;科學合理地設計、建造及使用設備設施,適度控制兔舍規模。
未來專業化發展
兔產業是小產業,做大做強兔產業還應從“種”開始。“市場換不來我國肉兔育種技術進步。”秦應和表示,家兔種業任重道遠。
此外,規模化兔產業養殖也要升級。“兔產業發展要生產高效、產品優質、過程經濟與環保、兼顧動物福利。”他告訴記者。
當前,農戶零星散養家兔向專業場(戶)轉變不斷增加,非農資金投資地方兔養殖業越來越多,專業化、規模化的飼養方式正逐漸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配套系優良品種推廣,實現了繁殖效率的大幅提高,搭建起高質高效家兔繁育體系。
段天奎表示,傳統模式下房前屋后的庭院養兔模式市場占有率會越來越少,基本退出歷史舞臺;標準化、規模化、工廠化、智能化的養殖會逐漸成為市場主體。“在飼料成本相當的前提下,‘工廠化’與‘庭院式’人均勞效差5倍左右,籠位貢獻差一倍左右。”他說。
按照兔產品經濟用途,兔產業可細分為三大類:肉兔、獺兔(又稱皮兔)和毛兔。獺兔、毛兔近幾年低迷徘徊,但肉兔利潤多年來一直較好。段天奎表示,兔肉作為健康的肉類食材,每年消費量以5%~8%的速度遞增。
在他看來,未來肉兔市場無論是高質量的配套系育種、配套系商品全進全出養殖技術,還是與配套系生產相結合的專業飼料、兔用籠具、環控設施設備、專業人工授精器具等,都會有很好的市場空間。
李明勇表示,隨著肉兔產業發展的理性化,區域優勢的差異化不斷顯現,未來各地區將借助不同的資源、市場和氣候優勢逐步實現精細化的產業化、專業化分工。
“東北和西北是規模化養殖的原料供應基地,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區將逐步成為出口企業貨源基地,河北北部、陜西、甘肅東南部等地區將成為國內市場的養殖生產集聚區,四川、重慶、廣東、福建、湖南等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兔肉消費地區。”他說。
此外,他補充道,面對餐飲渠道的兔產品,符合健康理念、高附加值、重復消費、兔肉口味特點趨利避害等,將有較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