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那些事兒丨小鵪鶉“啄”開東大罕村的致富門
扶貧風雨無悔,小康今朝功成。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小疆也在這一年,見證了全疆各族群眾眾志成城,誓要把貧困“帽子”摘掉的一幅幅動人畫卷。快來跟著小疆《脫貧那些事兒》專欄一起回顧各地扶貧工作的成就與寶貴經驗、扶貧過程中的世相百態以及感人故事吧!
走進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東大罕村2組雙虎湖鴨養殖農場:
一陣陣“唧唧啾啾”的聲音此起彼伏
一層層閣樓式的養殖籠一眼望不到頭
一只只羽色飽滿、灰褐斑相間的鵪鶉,或悠閑覓食、或競相爭搶,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別小瞧這些小家伙,它們可是這方水土最受寵的“小明星”
雙虎湖鴨養殖農場負責人陳盼盼
充分利用博湖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發展特色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新路徑
01
從2018年每年增加養殖1萬只鵪鶉,逐年推進,保持穩步增長,年銷售額達到50萬元以上。
說起陳盼盼養鵪鶉,其實他也是半路出家。
2017年的一天,陳盼盼的父親陳繩觀正在養殖場撿鵪鶉蛋,突發腦溢血被送往醫院。在住院期間,父親老掛念那些鵪鶉沒人喂養,兒子陳盼盼看到父親焦急的樣子,毅然辭職接過父親養殖鵪鶉的“接力棒”。
創業之路多磨難。鵪鶉體型小,抗病能力差,從育苗到產蛋,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比養自己的孩子還要細心。初接手養殖的負責人陳盼盼白天學習攪拌飼料、鵪鶉病害防治,深夜值班喂養鵪鶉,每天忙得焦頭爛額。
02
縣衛生健康委員會駐村工作隊得知后,主動幫他聯系專家上門提供技術指導,介紹養殖經驗,陳盼盼逐漸掌握了控溫、控濕、防疫等技術要點。閑余時間,工作隊員幫他打掃禽舍衛生、撿鵪鶉蛋等相關工作。
在工作隊的幫助和引導下,陳盼盼不僅很快理順了家里這一攤子事,到了年底,這1萬羽鵪鶉給家里帶來了近5萬元的收入。
這5萬元的“第一桶金”讓他堅定了繼續養下去,并擴大規模的想法。
03
如何讓貧困戶的扶貧資金錢生錢?
東大罕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郭秀梅思前想后,覺得搞特色養殖不錯。養鵪鶉不但成熟早、產蛋多,生產周期短,見效快,而且鵪鶉蛋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在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很大。
為了打消村民疑慮,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工作隊員多次登門講政策、講利益、講分紅時。
25戶貧困戶積極入股到東大罕村雙虎湖鴨養殖農場,同時還帶動周邊貧困戶到鵪鶉場撿蛋務工,15元每小時,提高貧困戶收入。
“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堅信村第一書記能帶大伙兒掙錢致富。”71歲的貧困戶童柱元堅定地說。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6萬羽鵪鶉還給養殖農場帶來了近50萬元的收入。
如今,新一批鵪鶉已經開始產蛋。每天產蛋約600公斤,后期將擴大養殖規模,增加基礎設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