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蘭白鵝:鵝毛飛上天!
時隔一年再訪舒蘭,記者發現,當地白鵝產業這次賺大了!
“今年6月初,就發現價格起來了,后面就噌噌漲,到現在我賣了有4萬多只。”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環城街道雙龍村養殖戶遲博文帶著記者往鵝棚走,喜上眉梢。

熟門熟路,掀簾進棚,記者一愣,滿棚白鵝個頂個壯實,比一般養殖鵝大不少。都長這么大了,咋還沒出欄呢?
“我這8個棚的鵝,要養到120天,做‘寒地生態鵝’!”遲博文不急賣,覺得好行情還在后面。“咱們東北,一到冬天‘鐵鍋?大鵝’特別火,到時行情還能漲一波!”

不光白鵝行情很樂觀,鵝毛更是漲得不一般。
以天然羽毛球所需材料——鵝刀翎為例,舒蘭白鵝刀翎歷來更受廠商歡迎,價格也比普通白鵝高。一只舒蘭白鵝最多能有14根刀翎,往年收購價格平均約7元錢,眼下已經到了14元左右,漲了整整一倍。
一年前,記者采訪舒蘭白鵝產業時,了解到當地正在引入羽毛球生產企業,如今進度如何呢?
“還在談,但我們底氣很足。” 舒蘭市白鵝產業發展工作專班主任王世剛頗為自豪,“去年10月的時候,我們的白鵝養殖規模就達到了1000萬只,早就是全國第一了。以后不管哪兒,都不能跟咱們一樣集中供應這么多優質鵝刀翎!”
白鵝身上另一“寶”——有“軟黃金”之稱的鵝絨,今年漲得更厲害。吉林市白翎羽絨制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國棟告訴記者,目前企業鵝絨產品價格漲幅平均達到了30%左右。

但是,作為扎根舒蘭近40年的龍頭企業,白翎羽絨在意的不是短期行情,而是“兩扇門”的距離。
“這是我們新項目廠區大門,你往那邊走,看到隔壁項目大門有多少步?”姜國棟與記者來到舒蘭市白鵝產業園,在白翎羽絨100噸高品質鵝絨加工項目現場停下腳步,隨后開始丈量這里與隔壁項目之間的距離。兩個項目都在建設之中,彼此大門相距只有100多米。

“隔壁建的是一座白鵝屠宰場,跟我們只有一墻之隔,旁邊不遠還會再建一座,近得鵝毛都能飛過來。”姜國棟還告訴記者,白翎羽絨100噸高品質鵝絨加工項目共分二期,總投資達1億元,僅一期項目投產后,就需要1000萬只鵝產出的鵝毛方能“喂飽”。項目與兩座在建屠宰場相鄰,在極近空間內實現產業鏈閉合,大大降低了成本。
“今年底,舒蘭白鵝的養殖規模能達到1200萬只,這里面大約800萬只將是‘寒地生態鵝’。”王世剛告訴記者。舒蘭正發揮北緯43度地理優勢,發展養殖120天以上、以散養為主的“寒地生態鵝”,提高鵝肉、鵝毛、鵝絨的品質,增強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舒蘭白鵝的未來,既要規模,也要質量!”他說。(本文有刪節)
編輯:薛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