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信陽:鵝聲嘹亮,收入高漲!
未見其鵝,先聞鵝聲。人剛走近張榮良的肉鵝養殖場,門口小狗就警覺地叫起來,汪汪聲一下引響了大鵝嘹亮的嘎嘎聲,養殖場頓時喧囂起來。
“這茬鵝有6000多只,幾天后就可以出欄了。” 張榮良介紹說。49歲的張榮良,是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李化甫村一名肉鵝養殖專業戶,也是當地較早從事肉鵝養殖的致富帶頭人。
張榮良為啥會選擇肉鵝養殖業?效益咋樣?肉鵝好養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李化甫村,走進了張榮良的肉鵝養殖場。
“事兒還得從2015年說起。” 張榮良打開了話匣子。那年,張榮良本家侄子養了一些鵝,最后算賬效益很不錯。“市場需求量大,但養殖量少,供不應求。” 經仔細考察,張榮良決定養肉鵝。
當年,他就在村邊建起了養殖場,養了2700多只鵝苗。“鵝比一般的家禽要好養。” 張榮良介紹,“現在都有配方飼料,按不同日齡,掌握好飼料投喂時間和投喂量,注意做好防疫,一般都沒問題。”
張榮良介紹,現在肉鵝養殖周期一般在65-70天,一年可養6茬,目前不管毛鵝還是宰殺后的白條鵝,都不愁賣,“打個電話,客商就上門收購。” 張榮良說,“而且價格也不錯。”
從開始時的不到3000只,到現在年出欄量3萬只左右,張榮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還帶動了其他村民進軍肉鵝養殖業。
“目前我們村已有7戶規模養殖戶,肉鵝年出欄量最少12萬只。”李化甫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利自豪地介紹,“由于村里肉鵝養殖有了規模,以我們村為中心,目前在周圍一帶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肉鵝產業鏈,孵化、飼料、育成、抓鵝、防疫、運輸、屠宰等等,各個環節專業化運作,不僅高效,而且還帶動了大量勞動力就業。”
盡管肉鵝養殖收入不低,但趙建利和張榮良對產業下一步發展已有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將白條鵝加工成熟食、充分加工鵝毛、鵝絨等,屆時養殖戶和產業鏈從業者的收益將會進一步提高。(本文有刪節)
編輯:薛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