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孔雀球蟲病的診斷與治療措施

綠孔雀球蟲病是由艾美爾球蟲引起的腸道黏膜產生嚴重病變的寄生原蟲病,主要侵害幼孔雀,但后備孔雀和種孔雀也可發病,地面平養較離地網養者多見。該病在各個動物園均存在,輕者可導致孔雀生長發育不良,并極易引發其他疾病,嚴重者可引起孔雀的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我園現飼養綠孔雀20多只,2010年4月中旬,飼養員發現有10余只孔雀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減少、軟腳、排水樣及膠凍樣血便等癥狀。由于飼養員的大意未對病情進行報告,導致有2只孔雀死亡,遂后發現情況嚴重,于是報告我醫室,現將對該病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臨床癥狀
病孔雀精神不振,羽毛松亂,翅下垂、輕癱,眼半閉,縮頸呆立,或擠成堆,并出現共濟失調。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內充滿液體。糞便開始為咖啡色稀便,以后為完全的血便。冠部和可視黏膜蒼白,貧血,逐漸消瘦,病孔雀常排水樣紅色糞便。泄殖腔周圍的羽毛被稀糞玷污,病末期雛孔雀昏迷或痙攣,不久即死亡,死亡率可達50%-80%。
病變特征
剖解病死孔雀可見兩側盲腸腫大3-5倍,漿膜面凹凸不平,深部顏色發紅。剖檢盲腸可見整個盲腸被較硬干烙樣內容物堵塞,撥開干烙樣物可見盲腸壁增厚、出血。偶見肝臟發生壞死性結節。刮取腸壁黏膜抹片鏡檢,整個視野布滿球蟲卵囊,其他臟器無明顯可見變化。
實驗室診斷
蟲卵鏡檢:取病變腸段粘液涂片,以生理鹽水調勻,加蓋玻片后進行顯微鏡檢查,經400倍鏡檢觀察,均發現有數量不等的球蟲卵囊。
心血鏡檢:取新鮮尸體的心血,加10倍飽和鹽水攪勻,用60 目銅篩過濾,靜置15分鐘后用金屬紋圈沾取上層液膜鏡檢,可發現大量球形裂殖體。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病原分離和鑒定,確診為孔雀球蟲病。
治療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飼養管理條件,保持地面衛生,對籠舍進行全面消毒,并隔離發病孔雀。首先,將健康孔雀移往無污染場地飼養,徹底清除雞舍內糞便及污物,用“百毒殺”(癸甲溴銨)進行帶雞消毒,2次/天。地面用2%苛性鈉消毒,飼喂無霉菌飼料和清潔飲水。對病孔雀和疑似病孔雀仍在原場地飼養,并進行清場消毒,糞便堆積發酵等無害化處理,以免繼發感染。
定期在飼料中加入適量防球蟲病藥物,如呋喃唑酮等,預防藥量是治療用藥量的1/2。飲用青霉素溶液,每只雛藍孔雀每天2000單位,育成藍孔雀3000-5000單位,連飲5天,或用呋喃西林0.04%拌于飼料中飼喂。痢特靈粉劑預防量可按0.01%-0.02%。
拌在飼料中,治療量按0.02%-0.04%拌入在飼料中,連喂5-7天。氯苯胍3克拌入100千克飼料中或飼料中加入0.5%磺胺二甲基嘧啶,連喂4天后,停藥6天,反復進行4次。莫能霉素按100-120毫克/千克混于飼料中,從2周齡起投藥,連續2星期。在治療的同時,采取措施保護腸道黏膜,促進腸黏膜的修復,添加維生素K,用抗生素消炎,防止繼發感染。補充體液,調節體內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增加營養,增強抗病力,加強飼料管理和環境衛生等等。
體會
球蟲病是孔雀較易暴發的疾病,因此各個動物園要對該病有足夠重視。首先,要加強平時的飼養管理,在喂養的飼料上要實現多元化,供給不同的營養物質,不能單純飼喂玉米、高粱、糠麩等基本飼料,要根據實際生長需要,及時添加骨粉、魚粉、氨基酸、微量元素、砂礫等,特別是在日常飼養中要添加維生素A、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以及適量抗生素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可避免該病的暴發。但在球蟲病暴發時,要注意限制日糧中麩皮含量,碳酸鈣(殼類)的用量,同時,日糧內應加入富含維生素的青綠飼料。
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重要的措施。
籠舍要注意清潔衛生、勤清掃、勤換墊草,每天清洗飼槽、飲水器。保持環境通風,做好消毒工作,糞便要在當天或次日打掃清除,并在遠處堆積發酵,利用發酵產生的熱和氨氣殺死卵囊,防止飼料和飲水被污染。
長期反復使用同種抗球蟲藥會產生耐藥性,許多抗球蟲藥物在推廣使用數年后即出現耐藥性問題。因此,在防控該病的過程中要注意穿梭用藥、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等方案,以延緩耐藥性的產生。
責編:劉美玲 夏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