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業軟實力”的核心工具—EAP技術
很多管理期刊和書籍上看到“企業軟實力”這一管理名詞,越來越多的管理學者、企業家們也都在談論著“企業軟實力”,國內幾家知名的高等學府也相繼增設了關于“企業軟實力”企業家研修班,那這引得大家如此關注的“企業軟實力”究竟為何物呢?
我們都知道以往一提到企業的“硬件”指的就是設備、廠房、資本、產量、利潤等;組織模式、行為規范、信譽、人員、服務理念、技術與管理創新能力基本要素構成企業的“軟件”。 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至少90%的中國企業目前都處于從創業期到成長期的過渡階段,這些企業大多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因為其內部的“軟硬實力”建設直接關乎著這個階段的成敗。大多數學者和專家的意見,中國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硬實力”, 也就是純粹的規模、財力和結構定位,而往往忽略了企業發展競爭力“企業軟實力”。結果大家一哄而上,處處是關于“企業軟實力”的討論,有的觀點說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是“企業軟實力”,也有的說企業的“人才知本”是企業的“軟實力”,還有的說企業持久的產品品牌是“企業軟實力”, 是的,無論是企業的“知本力”、“文化力”、“品牌力”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構成“企業軟實力”必備的因素,但要支撐這些必備因素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我不僅想問,過多的糾纏在某個觀點的準確與否,或者花費時間和金錢參加幾個研修班,不遺余力的搞開發、搞創新;大張旗鼓的建設企業文化;一擲千金的投入品牌塑造,我們企業的“軟實力”就真的能提升、真的能增強了嗎?我不敢在專家學者面前班門弄斧,只想請各位權威重新轉換一下視角,深層次的挖掘一下“企業軟實力”的真正核心?我們都知道不論是一國的綜合國力還是一個企業的發展核心競爭力,“人”的因素都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雖說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本質關系是勞資、雇傭關系,但還有種關系經常被我們忽視,那就是彼此之間的唇齒相依、互惠互利。隨著中國加入WTO,不注重人文關懷,不注重員工的個體問題的企業,會因忽視員工個體情緒影響所造成的工作熱情、工作情緒,工作效率的低下,而造成工作質量的隨之下降,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到那個時候企業又談何而來的“創新力”、“文化力”、“品牌力”?談何而來的“企業軟實力”?所以我認為“企業軟實力”的核心應該是“人”,是企業的“員工”。
從忽視員工感受,到關注其內在需要;從片面追求勞動生產率,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運用EAP技術結合組織氣氛、企業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各種因素,來改善員工與組織關系,改善工作方式,提升組織效能,有效證明了EAP對提升優化企業內部管理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如果我們把塑造“企業軟實力”的著眼點放到員工個體上,運用EAP技術來關注員工內在需要,運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員工和企業的共同成長,屏棄以往片面盲目的追求所謂的“文化力”、“品牌力”; 自顧自的文化宣講和灌輸、積極地“有效洗腦”,培養企業所謂“合格”員工,而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關注員工的內心,聹聽員工的心聲,輔之以有效地EAP工具來幫助員工改善情緒,從而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讓其發自內心的認同企業的文化、價值、理念,自覺自察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適應企業發展步伐,與企業同榮辱、共患難。員工素質得已全面提升時,也就代表著企業在成本控制、管理、技術、品牌各個方面逐步趨于成熟,在這樣強有力地支撐點上積累起來的“知本力”、執行起來的“文化力”、塑造起來的“品牌力”才能稱的上是真正的“企業軟實力”,是真正的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