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特種養殖產業年均產值500萬
7月8日,記者從平武縣獲悉,震后,平武縣從事特種養殖的養殖戶大幅增加,今年年均生產總值將近500萬元。鑒于其中散戶養殖居多,專家提醒,散戶養殖抵御風險能力亟待加強。
養家豬不如養野豬
今年,生豬價格持續走低,令不少養殖戶發愁。同是養豬,平武縣大坪村的養殖戶肖光榮非但不發愁,還一門心思考慮著擴大養殖規模。原來,肖光榮養的不是一般的家豬,而是特種養殖業——野豬。
兩年前,地震后前往黑龍江打工的肖光榮偶然看到了當地的野豬養殖場。通過了解,他發現,野豬飼養所需要的氣候、地理條件,自己的家鄉也很符合,于是便學習相關養殖技術,回到平武,辦起了野豬養殖場。經過一年半的努力,目前養殖場已初具規模,現有野豬200余頭。而野豬的銷售情況和市場反應也令肖光榮非常滿意,遠超普通豬肉的售價讓他收獲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肖光榮介紹,這一年多來,野豬養殖盈利大概在15萬元左右,下一步打算把野豬產品開發出來,比如熟食、干臘肉等產品,把它注冊商標,推向市場,讓野豬養殖產業在平武不斷發展起來。
抵御風險能力亟待加強
記者采訪獲知,目前平武全縣從事特種養殖的大戶有13家,涉及農民近百人。
平武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平武鄉村山高坡陡,村里的農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飯,人均每年純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受這些特種養殖大戶影響,適合山區養殖的野豬、野雞、梅花鹿等都成為了較為熱門的飼養對象,幾十家農戶都開始向縣林業局申請特種養殖證明。
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永金教授就此分析,普通養殖業收益降低、利潤豐厚的特種養殖漸漸走進尋常百姓家,成就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然而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特種養殖在技術、市場供求等方面存在風險,尤其是當前以散戶養殖為主,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容樂觀,相關部門要對養殖戶加以引導,幫助其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品種,同時要加強技術培訓,構建市場信息交流平臺,增強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令特種養殖真正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鑰匙。
(輸入: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