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價格大起大落的背后
從2007年豬肉價格暴漲,到今天的價格普跌,養豬業再一次經歷了“過山車”似的大喜大悲,每次豬肉價格暴漲之后必然伴隨著大跌,這已經成為養豬業主幾乎無法擺脫的魔咒。
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任何現象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原因。筆者認為,養豬業價格大起大落的背后是大量散戶養豬的存在。在我國,散戶養豬有著久遠的傳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老百姓養一頭豬的收益可以作為一年的零用錢。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散戶養豬的劣勢日益凸顯:其一,散戶不能準確把握市場動態,也就無法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豬賤傷農”事件時有發生;其二,現代養豬業疾病發生率高,散戶沒有足夠的防治疾病發生的專業知識;其三,散戶養豬往往不計成本,飼養過程不規范也往往導致出欄生豬很難達到綠色無公害的要求。
與散戶養豬時常賠本相反,以“龍頭企業+基地+養豬場(戶)”等模式生產的規模化養豬則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以得利斯集團的“合同豬”為例,得利斯集團組建專業養豬合作社,向與之簽訂合同的養豬戶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用藥、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確保收購價格高于散戶出售價格,不論市場如何變化,養豬戶都能獲取穩定的利潤。
用規模化養殖跨越生豬價格輪回既是一種趨勢,也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