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州市蠶桑生產形勢分析
在全國實施“東桑西移”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市圍繞浙江省蠶桑“東優西進”工程的目標要求,結合本市蠶桑生產實際,深入開展和實施蠶桑優化和提升工作。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在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各級蠶桑業務部門和廣大的蠶農的共同努力下,經歷了蠶繭價格的波動和氣候因素影響帶來的蠶繭產量的下降和蠶農收入的減少,但從整體上來說,今年的春蠶生產還是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績,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一、上半年蠶桑生產情況
1、蠶桑生產實績
全市飼養春蠶種262488張,同比增加13022張,增幅5.2%;平均張產45.8公斤,同比減少2.7公斤;蠶繭總產量12028噸,同比減少74.9噸,減幅0.6%;平均繭價每市擔997元,同比減少255元,減幅20.4%;蠶農繭款收入23975萬元,同比減少6810萬元,減幅22.10%。
2、生產特點分析
主要特點表現在:一是孵化齊、損失少。全市4月29日至30日發春蠶種,5月1日、2日收蟻。孵化齊,收蟻損失少,據統計各類生產性損失僅為60張。二是食桑短、繭形小。進入5齡期后,遭遇持續高溫干燥天氣,桑葉含水率低,蠶體發育加快提早老熟,齡期縮短,普遍6周時上蔟,比去年縮短近1周時,食桑量減少,致使繭形變小,產量下降,據調查斤繭顆數秋豐×白玉為280-300粒,雄蠶品種為260-280粒。三是葉質熟,余葉多。今年桑葉發芽早,蠶期氣溫較常年高,所以桑葉產量高,葉質成熟,多余桑葉多,預計全市有10-15%左右的桑葉多余。四是桑蟲多,危脅大。受去年暖冬的影響,今年桑蟲越冬基數多,特別是桑螟和桑毛蟲發生早、危害大,不僅對春蠶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夏秋蠶生產危脅很大,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五是苗價高,數量少。受06年秋繭價格的拉動和國家繭絲辦東桑西移項目啟動的影響,桑苗價格一路走高。從06年底的0.5元/枝左右開始,幾天一個價,到07年3-4月份漲到0.9元/株,而且沒有貨,所以不少的蠶農選擇到下一年再種桑。桑苗價格高,對蠶農的種桑積極性有一定的影響。
二、夏秋蠶生產形勢分析
1、夏蠶生產情況
受春繭收購價格的不利影響,今年蠶農飼養夏蠶的積極性明顯下降,我市夏蠶發種時間在6月20日到23日之間,目前夏蠶種正在催青,馬上要進入發種階段,全市夏蠶種發種量18450張左右,同比減少7354張,減幅為28.5%,預計張產36公斤左右,總產蠶繭664噸,減產352噸,減幅34.6%;夏蠶繭價格按900元/擔,繭款收入1195萬元,同比減674萬元,減幅36.1%。
2、秋蠶生產情況預測
根據湖州市區(南潯、吳興)秋蠶種訂購收款情況和三縣預測分析,今年我市秋蠶種飼養量為207000左右,同比減少10934張,減幅5%左右,按張產38公斤計算,秋蠶繭總產量為7866噸,同比減604噸,減幅為7.1%;繭價按1000元/擔計算,繭款收入15732萬元,同比減10676萬元,減幅40.4%。
3、下半年蠶桑生產(夏秋蠶)形勢分析
全市下半年夏秋蠶種預計飼養量為225450張,同比減少18288張,減幅為7.5%;蠶繭總產量8530噸,同比減956噸,減幅10.1%;繭款收入16927萬元,同比減11350萬元,減幅40.1%。
三、存在問題
1、繭絲行情的不穩定直接影響蠶農生產的積極性。從去年中秋蠶繭價格每市擔1600多元,到今年春蠶每市擔1000元左右,給下半年的夏秋蠶生產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夏秋蠶種飼養量比去年減少已成定局,按目前的繭絲價格分析,全年蠶繭收入比去年減少也已成定局。
2、蠶種販子非法經營行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蠶種購銷秩序。隨著去年下半年開始執行新的蠶種價格體系,為蠶種販子非法經營蠶種行為提供了一定的利潤空間,雖然《浙江省蠶種管理辦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各級法律宣傳部門、蠶種業務管理部門通過多種渠道加強了宣傳,但是蠶種非法經營行為仍然比較昌獗,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春蠶非法經營蠶種在1萬張左右,夏秋蠶非法經營蠶種達到2萬張左右,他們通過低價、加卵等手段非法訂購蠶種,嚴重地影響了我市正常的蠶種訂購秩序。
3、養蠶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工業污染對蠶桑生產的影響較大。八、九十年代春蠶受氟污染的影響較嚴重,但近幾年工業污染成為影響春蠶生產的主要因素,今年春蠶期間南潯區的千金鎮、菱湖鎮,吳興區的東林鎮,德清縣的鐘管鎮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工業大氣污染中毒事件。工業污染對今年的秋蠶生產的威脅依然存在,而且增加了農藥污染中毒的因素,秋蠶生產的形勢比較嚴峻。
4、蠶桑技術隊伍的穩定問題應引起重視。據調查,我市市、縣(區)級蠶桑業務部門已經超過10年沒有進人了,鄉鎮蠶桑業務干部人數也隨著鄉鎮機構擴并而銳減,如湖州市區鄉鎮蠶桑輔導員從90年代的68人,減到現在的38人,而且不熟悉蠶桑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村級蠶桑干部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目前浙江省的大專院校沒有蠶桑專業,后續蠶桑人才培養跟不上,若干年以后的青黃不接問題將日趨嚴重。作者:錢文春
湖州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