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行業內銷市場潛力大 競爭增大
近年來,我國毛皮及其制品市場連續上升。快速發展不僅進一步確立了我國毛皮生產大國的位置,同時也為跨入世界毛皮強國行列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發展速度過快,粗放的增長方式以及低水平擴張的傾向,出口依存度偏高,不僅影響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也加大了行業的經營風險——這是我國毛皮行業面臨著的五大挑戰。
1、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產品成本不斷提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毛皮行業在勞動力、能源、電力、原輔材料等方面成本持續上漲,以及對環保、社會責任的要求更加嚴格,使得毛皮企業的產品成本不斷提高。
2、技術性壁壘及貿易摩擦不斷出現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出口產品在國際上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情況已屢見不鮮,毛皮及其制品的出口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是由于國外消費者綠色消費意識日益加深,有些國家提出了限制性指令,此外,一些大的買家為了避免因為毛皮及其制品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任何可能的負面影響而進行賠償的風險,他們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毛皮及其制品時往往附加一些特殊化學物質的限量規定,這種傾向已構成影響我國毛皮及其制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2005年初,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直接向我國發起了動物福利貿易壁壘,至今仍未平息。目前,歐盟正在醞釀出臺全面禁止貓狗皮進出口貿易的禁令。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不斷出現,都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毛皮產品的出口及市場。
3、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環保意識的增強,國家按照總體規劃出臺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如,2006年1月1日,國家為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開始執行禁止生皮加工貿易政策。2006年9月,國家五部委聯手出臺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政策。此外,人民幣的升值等也使以出口為主的毛皮行業面臨較大的壓力。
4、對環保治理的要求更加嚴格
皮革和毛皮行業生產過程中有污染,但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治理的。據統計,皮革和毛皮行業的污水量占我國污水總量不足0.5%%,分別是造紙和釀造行業的1/30和1/5,比紡織、化工、醫藥等行業更少得多。但是,由于各地區監管、執法力度不夠,造成治理企業及不治理企業的不平等競爭。此外,也易誘導有治理能力的企業也不認真治理,從而造成較壞的社會影響。
5、發展中國家同行的競爭
東南亞周邊國家都是我皮革行業的主要競爭對手,這些國家都不同角度地出臺優惠政策。如韓國生皮進口關稅為1%,增值稅為10%,在出口時全部退還企業;印度、巴基斯坦進口生皮為零關稅;越南、印尼等都相繼出臺招商引資的新政策。
面對五大挑戰,我國毛皮行業進入“十一五”時期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綠色毛皮產業,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強自主創新,轉變增長方式,使全行業從數量主導型過渡到以質量、品牌、環保、出口、效益型為主導的“二次創業”發展新階段。(消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