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養兔不賺錢
-- 管理粗放 廣種薄收
一些兔場,飼養的種兔數量可觀,但出售的商品兔寥寥無幾,與所飼養的基礎母兔不成比例。一般來說,一只基礎母兔年出欄商品兔應該在25~30只,而相當多的兔場,每年繁殖的小兔很多,但出欄的商品兔有限,有的每只基礎母兔年出欄商品兔還不足15只。這種廣種薄收的現象是由于管理粗放造成的。
責任不明確
兔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各生產環節聯系非常緊密,一個生產環節出現問題,必然影響與之相聯系的其他環節。比如,飼料原料出問題,影響飼料生產,生產不出合格的飼料,整個兔群就養不好;再如,兔子是遵循仔兔——幼兔——商品兔或青年兔(后備兔)——種兔這樣一個流程。如果母兔養不好,所生的仔兔發育不良,母兔奶水不足,仔兔斷乳體重小,容易得病,那么,幼兔就不好養,幼兔養不好,影響商品兔或后備兔,種兔也難以合格等。由于生產環節相互高度依賴性,必須使每個生產環節責任到人,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哪個環節負責。要根據生產實際制定出每個生產環節的具體指標和標準,做到量化管理,不留空隙。根據筆者的調查,絕大多數兔場沒有系統的量化指標和明確的責任制,出現問題互相推諉,查找問題躲躲閃閃,最終不了了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意味著后患無窮。
技術不到位
飼養效果不佳的兔場,總是與技術的不到位有關。比如,一兔場向筆者咨詢問題:他們飼養的獺兔斷乳成活率僅30%。從飼料的營養水平、兔舍的環境等看,沒有明顯的失誤。
筆者親自到現場考察,進車間觀察飼養員喂兔過程,調查飼料生產記錄和每個飼養員領料記錄,檢查母兔乳房,稱量仔兔的體重。最終發現問題的根源:喂料不足,母兔饑餓,泌乳量少,仔兔發育不良,造成死亡率增高。他們飼喂泌乳母兔與其他兔子沒有任何不同,一天三次料,一次一小勺。經過筆者稱量,三勺料總重150克,由于料槽不規范,放進的飼料掉出或刨出約30克,因此,每只泌乳母兔每天僅能采食120克左右,僅相當于需要量的一半,極大地影響母兔的泌乳力,使母兔和仔兔經常處于半饑餓狀態。根據筆者實際稱量仔兔的斷乳體重,平均300克,相當于標準斷乳體重(500克)的60%。這樣的小兔,成活率是很難保證的。
又如,一兔場反映,他們飼養的母兔在產箱外產仔的比例多,吃仔兔的比例多,不拉毛的比例多,奶水不足的比例多。經筆者親自到兔場考察,發現在母兔的圍產期管理不當。比如,產仔的當天才把產箱放入母兔籠,產箱內沒有墊草或墊草不足,環境嘈雜,使母兔感到很不安全,因而,出現母性差,泌乳力低等一系列問題。當采取提前3~5天放產箱和墊草,保持環境安靜,禁止閑人亂進等措施后,情況發生了改觀。
再如,一兔場反映,仔兔生長慢,母兔泌乳量低,母性差。筆者到現場發現,他們采取母子分離,定時哺乳。每次喂奶,將母兔按在產箱里,強制喂奶,使母兔造成“逆反情緒”,影響乳汁的分泌。當采取母子同籠,自由喂奶后,過去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
在養兔實踐中,微小的技術失誤,可能導致重大的損失,而這些技術細節需要切實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措施不得力
兔子要靠飼養員飼養,飼養的效果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一是責任心。在某種意義上講,后者更加重要。兔場的管理人員的任務就是調動每個飼養人員的積極性。下面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一獺兔場,飼養種兔408只,其中種公兔48只,種母兔360只。起初雇用6個飼養員,每人飼養基礎母兔60只,種公兔8只。實行月薪制,每人500元,沒有明確任務指標定額,完全大鍋飯。這樣飼養一年,平均每只種母兔提供合格種兔(3月齡2千克以上的種兔)13.5只,每人年提供合格種兔810只,折合每只合格種兔的人工成本7.4元。同時,年花費的醫藥費近6000元,每只種兔折合醫藥費14.7元。兔場不但沒有贏利,還虧了上萬元。后來,改用新的管理模式,解聘了兩個飼養員,保留4個責任心強的飼養員,并增加他們的飼養量,每人基本工資200元,每提供一只合格種兔增加獎勵工資3.5元。這樣試行一年,平均每只基礎母兔年提供合格種兔30只,效率提高了一倍。每個飼養員年提供合格種兔3060只,效率增加了2.78倍。飼養員的工資由大鍋飯時的500元,平均達到1092.5元,收入增加了一倍多。每只合格種兔的人工成本由上年的7.4元降到4.28元,降低了42.16%。兔場的年醫藥費用開支為上年的46%,兔場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通過以上實例說明,養兔生產中,飼養員是決定性因素。只要政策制定得好,起到激勵上進的作用,就能調動每個飼養人員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否則,事倍功半。
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谷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