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第一鱉”的養殖技術輸出平壤
“中國出口第一鱉”的養殖技術輸出平壤
蕭山的張建人今年56歲,是中國著名的養鱉專家,他開發的中華鱉70%出口國外,被稱為“中國出口第一鱉”。最近他準備再去朝鮮平壤的一家養鱉場,看看他的中華鱉的近況。
去年11月,張建人與朝鮮一家名為妙香經濟聯合體的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由他的公司負責向朝鮮提供養殖技術和中華鱉種子,合同期一年,產量6噸。
不過,今年4月,張建人去平壤考察時,產量已經達到15噸。
對國外進行甲魚養殖技術輸出,張建人說這還是首次,“說明我國的養殖技術水平正在邁向高科技”。
朝鮮人看上蕭山的中華鱉品種
朝鮮人吃甲魚也是受傳統漢文化影響。據了解,雖然是實行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但朝鮮自產的甲魚遠遠滿足不了其國內的需求。
去年下半年,朝鮮在平壤建立了面積1萬平方米的養鱉場。記者了解到,此次朝鮮建養鱉場花費了2000多萬元人民幣,相比其他相關產業投入,可謂是巨資。
“這個養鱉場建造得很漂亮,是中國農業大學幫他們設計的,為了確保甲魚的食品安全,進廠的時候有三道崗。”去年10月初,張建人在中國農業大學專家的牽線下,受邀去朝鮮查看養殖場地,進行技術援助。朝鮮方的要求是年產2噸,張建人估計,按照他目前的生產技術,這個數字能輕松達到。一個星期后,他便與朝鮮妙香經濟聯合體簽署了合作協議,保證年產量6噸。
朝鮮人之所以看中張建人,除了他有20多年的養鱉經驗,還因為他的中華鱉日本品系良種已經獲得知識產權專利,是第一個擁有知識產權的甲魚新品種(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這在我國養鱉技術上實現了零的突破。
要求年產2噸,現在半年就突破15噸
“這個品種是2007年研發成功的,2008年獲得專利,研發花了整整13年時間,這個品種抗病能力很強,生長速度比一般的鱉快40%。通常需要5到8年生長期,而這個品種兩年就能長到一斤半左右,當然口感也更好。”張建人介紹說,甲魚之所以鮮美,是因為甲魚身上含有四種鮮味氨基酸,他培育的品種含量要高出10%左右。而且,該品種一畝的出產量相當于傳統養殖10畝的產量。
目前,張建人向朝鮮的養鱉場派遣了兩名有10多年養鱉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一年總共四次為朝鮮提供技術指導。今年4月,張建人去平壤養鱉場考察時了解到,半年的產量已經突破15噸,讓朝鮮人也大吃一驚。
張建人透露,這次合作朝鮮方支付了50萬元的技術服務費用,而中華鱉種子也帶來了100多萬元的利潤。雖然這個數字比起張建人每年300多噸的出口量,并不起眼,但張建人很重視,“這是一次技術出口,以援助為主。以前我們都是引進國外的養殖技術,經過20年的研究和實踐,現在有了技術出口的資本。”
(輸入:陶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