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企業勢頭強勁 攻占微生態市場
帶著資金、人力、技術和品牌優勢,飼料企業涉足微生態行業的勢頭十分強勁,開發微生態制品,可以延長產業鏈,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務,確保養殖順利,養殖過程成功了,飼料企業的主業也得以完成。
微生態行業原有企業普遍處于家庭式作坊生產狀態,年銷售額100—300萬元的小廠超過八成,銷售也主要以價格戰和賒銷為主。在市場重壓之下,既缺乏資金,又沒有技術優勢,陷入全面困境。近兩年,不少飼料集團涉足微生態制劑行業。據了解,在進入微生態制劑領域的大飼料企業中,最早進入的恒興集團入此行也不過5年,粵海和海大集團僅僅2年,但是都取得了令人驚嘆的銷售業績和發展速度。
“2009年,海大集團海貝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恒興水產技術服務公司為1200多萬元,粵海水產生物公司為600多萬元……”一連串耀眼的數字背后,凸現出飼料企業的強勢。和涉足種苗業一樣,飼料企業進入微生態制劑領域,主要目的是為本身的飼料主業提供配套服務,確保主業的順利完成。帶著資金、人力、技術和品牌的優勢,各飼料企業的進入“攪動了江湖”,令微生態制劑領域原有企業難以抵擋。
現有市場秩序亂 飼料企業攻勢強
“混亂不堪。”說到現在的微生態制劑市場,所有業內人士都會這樣形容。進入門檻過低,行業標準缺失,產品技術含量低、同質化嚴重,假冒偽劣產品不計其數,價格戰盛行……微生態行業的弊病存在已久,雖然長期遭到詬病,但一直以來沒有明顯的改變。形勢如此,在這樣環境下存在的企業狀況可想而知,“一根棒子一口鍋,頃刻就是一噸多”,這樣的形容雖然有些夸張,但也折射出微生態制劑市場之混亂。
沒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價格戰幾乎成了企業唯一的生存方法。據了解,目前全國有上千家微生態制劑企業,但規模都比較小,80%以上的企業年銷售額才100—300萬元,年銷售額500萬的算是大型企業,上千萬元的更是屈指可數。這樣的生產狀況,必然沒有好的產品,后果是消費者信心喪失,為新格局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涉足微生態行業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主業。”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如今的飼料銷售,單純依靠賒銷就可打出一片天地的時代已經過去,經銷商選擇合作廠家,除了品牌與資金支持,越來越注重廠家提供的服務。隨著飼料行業近10多年的快速發展,飼料配方與加工技術已不再算什么大秘密。對于養殖戶而言,品牌已不是選擇飼料的唯一依據,他們更看重實際使用效果:誰能助我養殖成功,那肯定使用誰的飼料。
進入微生態行業,飼料企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個中小型飼料廠的年利潤,就相當于一個中小型微生態制劑企業的年銷售額,而目前國內各大型水產飼料企業,年銷售額動輒幾億甚至十幾億元,與之相比,微生態制劑企業的資金實力“差了不知多少個數量級”。微生態制劑產品同質化嚴重,賒銷是眾多微生態制劑企業的主要銷售方法。而賒銷對資金實力要求高,這也是飼料廠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資金優勢,經過長期開發市場,飼料企業也打造出了完善的銷售網絡和穩固的人氣。對養殖戶而言,飼料是必需品,微生態制劑不是必需品。如果使用某品牌的飼料養殖成功,除非出現質量問題,養殖戶一般情況下不愿意更換飼料。而微生態制劑則不同,一旦利潤空間變小,養殖戶首先會拒絕使用。就這樣,飼辦企業在短期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
自幾大飼料集團開始生產銷售微生態制劑后,每年都有原來經銷他們藥品的飼料經銷商“脫離”,選擇了與飼辦企業合作,而原微生態制劑企業的產品,逐漸被邊緣化,飼辦企業的產品正成為經銷商的主推產品。微生態制劑行業原本競爭就十分激烈,不少廠家都是依靠賒銷與降價搶占市場,隨著飼辦企業的強勢進入,一些資金實力不強、產品質量差的小型微生態企業市場逐步萎縮,最終或被淘汰出局。
輸入:陶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