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鹿跌價(一)
如何看待鹿跌價(一)
趙世臻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吉林 吉林132109
韓 坤 徐鳳國 雙陽鹿業協會 吉林 長春130600
2004年秋,母鹿價格突然下跌。成年母鹿、育成母鹿6月份的價格為7000~8000元/只,到了8月份就跌至3000元/只,而且無人問津,給養鹿熱情高漲的人們當頭潑了一盆冷水。鹿還能養么?有人想“砍鹿”、有人要“清圈”。殊不知這是炒種的惡果,是母鹿價格回歸的體現,是養鹿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預示著養鹿進入一個平穩的發展階段。
1、母鹿跌價符合新興養殖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中國養鹿業雖然有半個世紀的快速發展歷史,但還屬于新興的、脆弱的養殖業。新興養殖業的發展必然要經過引種擴繁和畜產品商品化生產兩個階段。國內、外養殖業發展過程都是如此。
第一階段:引種擴繁階段,是新興養殖業快速啟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物以稀為貴,極易引起敏感的市場調節杠桿大幅度地提升,往往使引種擴繁階段變成了巨額利潤或暴利階段,致使人們大力炒種、盲目上馬,甚至鋌而走險,這樣可能使養殖業發展起來,也可能使之夭折;第二階段:畜產品商品化階段,是價格回歸的自然階段,使經營動機與從業熱情轉向科學化、客觀化,從暴利轉向有利可圖的常規發展。平穩持續的常規發展則是新興養殖業追求的終極目標。
經過1981~1986年的養鹿低潮之后,養鹿業步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新世紀前后,母鹿價格一路攀升,居高不下,北方大批母鹿“跨黃河、過長江”,那些打著“公司+農戶”旗號的養鹿老板們幾年間便腰纏千萬,體現了引種擴繁的暴利。母鹿價格回落,是鹿業正常發展的開始,符合新興養殖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2、母鹿跌價是炒種的惡果
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缺乏有利的領導和宏觀調控,使養鹿業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盲目性、效仿性和無序性。也由于養鹿比養豬、雞、牛、羊利潤豐厚,1990年之后,養鹿熱潮席卷全國。要發展就要引種母鹿,于是出現了凡母畢種、是種畢貴、越貴越爭相搶購的現象。吉林1只母鹿2000~3000元,到江南漲價到1.8萬元以上;1只公鹿3000~4000元,到江南漲價到2萬元以上。那些以“公司十農戶”名義炒種的老板以高價回收仔鹿和鹿茸為誘餌。農民一算,不到3年可以回本,還賺一群鹿,于是養鹿蜂起。但是由于炒種的鹿質量低、農戶缺乏飼養技術及一些地區養鹿環境條件欠佳等原因,農民并未得到實惠或實惠不多,有人打起了退堂鼓。于是有的老板卷錢逃走,有的老板被捕,由此母鹿價格一落千丈。炒種使母鹿價格上抬,也使母鹿價格回落;當然,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炒種時,1只母鹿價格近2萬元,使價格與價值背離。母鹿價格回落到2500~3000元/只是正常的。
摘自:《特種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