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鴕鳥養殖現狀與發展前景
石家莊市大山特養示范園、中國農業大學博士 劉福辰
我國鴕鳥養殖業歷經10年發展,特別是世界鴕鳥大會于2004年5月在西安的成功召開,標志著我國的鴕鳥養殖業已由炒種轉向產業化發展階段。
我國的鴕鳥養殖業始于90年代,但因為當時走進了官商結合,盲目宣傳,一哄而上,無序引種,不講科學的發展之路,在加上行政部門對《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及附錄的錯誤理解,使我國鴕鳥養殖開發舉步維艱,時至今日,我國約有小型飼養場300余家,存欄鴕鳥10萬只左右,其中種鴕鳥約3萬只,屠宰3萬多只,出口皮張1萬多張。飼養地區也由南向北轉移,更適應了鴕鳥的生物學要求。特別是陜西英考、河南金鷺、河北大山特養示范園的這些龍頭企業的建成,大大推動了我國鴕鳥養殖產業化的發展。
經過近十年來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研究對鴕鳥傳染病、飼養、孵化都有了較全面的了解且已研究出一條適合我國的發展之路。起源于干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的南非地區的鴕鳥,抗病能力強,耐粗飼,年飼養成本400~600元,生長快一年即可出欄能長到90kg,利潤高,每只鴕鳥的利潤在600~800元以上。但作為特養業之一的鴕鳥產業,同樣存在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鴕鳥作為新興產業,養殖技術雖簡單但還未普及,很多農民不知到那里學習;飼料雖然便宜,但來源不穩定。產品銷售價格高,但銷售途徑不暢。
雖然鴕鳥養殖(即鴕鳥生產)已進入產業化階段,但鴕鳥產品的銷售主要依賴于出口,目前國內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差,鴕鳥肉被譽為21世紀的健康食品,但在世界主要消費市場的中東歐,也僅有9%的消費者了解鴕鳥肉的優點,在我國了解鴕鳥產品的人更少,因此,鴕鳥產品市場開拓推廣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鴕鳥作為一個生產已經成熟,但市場銷售仍不成熟的特養產業。建議廣大農民在養殖鴕鳥時,千萬不可一哄而上,而應該與誠信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聯合起來,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之路。這才能有效的降低銷售帶來的風險,充分發揮自己在飼養方面成本低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