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我國當今養狐業
養狐作為一個新型的產業,目前在我國廣大北方農村、林區以及沿海漁業地區迅速發展,并已成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這一頗具希望的產業得以穩定可持續的發展,同時增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是廣大從業者乃至國家管理部門、相關行業倍受關注的課題。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推廣和普及,我國狐皮產品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已占據了相當的份額,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普遍關注。市場競爭是無情的,“裘皮風波”中的一些取皮情節,我國眾多飼養場家對此均持否定態度,因為這種取皮方法對于裘皮產品即非必需亦無一點好處,是不可取的。然而,這場人為制造的“風波”已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我國毛皮產品的進出口造成了負面影響,由此也提醒了我們,毛皮生產必須自律自己的行業行為,要發展我國的養狐業,必須與國際接軌,要站在更高角度放眼全球,必須要走規范飼養的道路。
1、我國主要毛皮獸養殖的現狀與當前形勢的分析
1.1數量
經過多年的發展,以狐貍、水貂、貉為主的毛皮獸養殖在我國已具一定的規模。目前,我國的養殖場家近2萬個,狐的飼養量達1000萬只,水貂700萬只,貉100萬只(保守估計)。毛皮進出口貿易總額亦有逐年遞增的趨勢:2002年我國就居世界第三位(不包括自產自銷),從近2年多的增長幅度看,我國毛皮進出口量可能已居世界第一位。因為,世界年產水貂皮總計為3000萬張,而我國生產的僅狐皮一項在2002年就占世界總產量的35%。并且,這幾年仍有增長的趨勢,所以從數量上看,我國是世界毛皮生產名副其實的大國。
1.2質量
首先,從我國市場上國產和進口毛皮的價格來看(生皮):國產藍狐皮(改良)500~550元/張(最好的);進口藍狐皮規格為30的600~800元/張,40的800~950元/張,50的950~1100元/張;國產水貂皮(金州黑貂)規格為000號的350~360元/張;美國黑貂000號的630~680元/張。(《皮毛信息》2005年8月1日提供)
從上面的數據可看出,進口狐皮和水貂皮的價格幾乎都是國產皮的一倍。
其次,從近兩年皮張進出口資金額度上看:2004年毛皮進口金額3.3億美元,出口金額為19.8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了54%;2005年1月至5月,毛皮進口金額1.35億美元,出口金額為3.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了20%和37%。
另外,我國出口的毛皮大都是初級產品,進口的都是皮張,雖然我國現有皮毛加工企業近1200多家,但不具備深加工能力。(中國皮革協會專業委員會提供)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是毛皮獸養殖大國,但不是強國”。(張淑華)
從以上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毛皮生產的數量已經位居世界首位。質量在逐年提高,但較國際標準尚存在較大差距,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占據了相當的地位,但競爭力不強,這主要是產品的質量問題。
2、產業現狀與分析
2.1國際方面
北歐、北美一些國家毛皮動物飼養的數量趨向于壓縮甚至取締(主要來自動物保護組織),瑞士等國家已立法取締,北歐其它國家也計劃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內逐步取締,國外一些業主看好中國市場,希望在中國尋求合作伙伴,將其產業轉到中國。
2.2國內方面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毛皮獸養殖業發展勢頭強勁,雖然質量上不及發達國家,但在數量上已居世界首位,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生產皮張的成本相對較低,主要是來自勞動力成本低,所以與之相關的用品等價格亦較低,易獲得較高的利潤;其次,我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服裝行業的消費群體已從過去的耐用、實用型向高檔次看齊,盡管加工行業的工藝在一些商品上可以以假亂真,但動物裘皮以其特有的光彩為其它產品所無法替代!我國目前裘皮的人均占有量還相對較低,國產高檔毛皮在數量上還遠遠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仍依賴進口。這是我們具有的兩大優勢,他老外望塵莫及,也無能為力。近些年來,先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使裘皮產品的質量逐年提高,雖不及國外產品,但我們有價格優勢,加之國家加強了對進口產品關稅的管理,無形中對我國自產毛皮起到了保護作用。故而我們可以預測:“在今后短時間內(起碼1~2年)市場不會有大的波動。”(張淑華)
總的來說,目前國際、國內的形勢有利于本行業的發展,但也有負的一面,就是要警惕來自國外出于商業目的的攻擊與封鎖,同時也要求我們廣大業主以及國家管理部門要加強自身的行為規范,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只有這樣才會在世界范圍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我國目前養狐業的發展趨勢與相關技術的改進措施
3.1更新觀念、注重效益
在發展規模上,要控制數量的無限擴大,重點扶持和發展規范養殖單位,向優質要效益。國家林業局最近制定了一些相關行業標準,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不斷完善中貫徹執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對眾多散在的養殖戶也有促進規范作用,是保護行業的措施,不是其它。廣大業主需更新觀念,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行業發展。
3.2建立和完善行業組織
北歐的皮毛業發展的好,與其行業組織密切相關。他們的皮毛獸養殖協會在北歐是一個統一的行業組織,統管大部分飼養場。各國都設有分會,下設飼料委員會、繁殖委員會等,參與制定全協會統一的飼養標準、飼料加工、育種繁育計劃和疫病的防疫等具體工作。其相關的服務經營機構(如飼料加工廠、用具生產與經銷等)采取股份制,各養狐場老板既是消費者又是股東。協會重視科學研究,與科研單位聯系密切,每年拿出固定資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重科技、統一管理、經濟掛鉤是北歐養狐成功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我國的養狐業源于農村的自發經濟,至今沒有統一的行業管理組織。由于涉及到養殖,畜牧部門多年來一直有著行業滲透(如:飼料加工、疫病防治等)。國家林業局近期就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出臺一些相關的行業規范,很有必要。就行業歸屬問題,我們認為關鍵不在歸誰管,而是主要看誰在做,誰對行業的發展起到扶持和促進作用,老百姓就擁護誰,自然就歸誰管。
3.3加強飼養場規范化管理
首先,規范適宜的管理模式為企業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目前我國多數養狐場大都憑經驗隨機管理,沒有統一的模式。有的業主甚至很少進場,情況聽匯報,下面的管理人員習慣勝過規章,出事了才去解決,否則無事可做,工作無章可循,沒有計劃性。其次,是飼養員隊伍不穩定,素質低下。養好動物飼養員是關鍵,必須培養好自己的技術人員,設法使其安心工作,培養其主人翁的責任感。工作業績與工資獎金掛鉤是一條成功的管理經驗。畜牧業中,家畜和家禽的飼養都有相應的飼養規程,毛皮獸的養殖目前尚無公認和有效的規程可循,應盡快出臺。
3.4飼料與飼養方式
狐的飼料仍以新鮮原料為首選。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原料來源日趨緊張,價格亦隨之上漲。使用全價的干粉料目前已為廣大用戶所接受,多數是與新鮮原料混合飼用,特別是在原料缺乏的內陸地區,干粉料由于易于存放,營養配比相對合理,同時飼喂方法簡單,很受小型養殖戶的歡迎。但由于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飼養技術水平,干粉料生產單位應對其飼料的營養成份、需加入新鮮原料的組成成份與搭配比例等做以詳細的說明,以求其獲得最佳效果。
狐為犬科食肉獸,消化道短小,濃而精的日糧有利于消化吸收。有的場家習慣于飼喂大量稀薄的流食,此法不可取;狐對谷物性飼料(如玉米等)利用率低,日糧中含量高只能是浪費,不易含量過高(20%以下);狐對脂肪的耐受力和利用率高得驚人,90%以上可被利用,所以作為能量飼料以脂肪最為適易。另外,高能量飼料組成可以減少蛋白質用于能量的消耗,從而提高飼料中蛋白質的利用率。所以狐的飼料應以脂肪,高蛋白質的動物性飼料為主,尤其是處于生長發育期的仔狐。以下是芬蘭毛皮獸養殖協會飼料場今年六月來華訪問提供的狐均衡食譜的幾個主要成份,供參考。
狐均衡食譜:魚肉27%;畜禽下水21%;魚內臟10%;干燥蛋白質7%;谷物16%;維生素、微量元素2%;水17%。(芬蘭皮毛獸養殖協會2005.6)
我們對芬蘭Sebo場狐冬毛皮期新鮮飼料幾個主要營養成份于2005年4月進行了實驗室分析得出如下結果:
總能(兆焦/千克)23.04;粗蛋白31.52%;粗脂肪31.80%;粗灰分10.58%。
飲水:充足的飲水為狐生活生長所必須,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缺少,特別是在夏季,仔獸生長旺盛期尤為重要。稀食不能代替飲水,否則會使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籠舍與飼養密度:籠舍大小和飼養密度與狐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相關性。籠舍過小,狐活動受限,體質減弱,抗病力降低;密度過大,環境惡劣,易于發生傳染性疾病,如螨蟲、真菌性疾病就與環境有關;夏季通風不良易發生中暑。
合養:指同窩仔狐每2~4只在同一籠內飼養直至取皮。據芬蘭專家講,合養可使狐運動量增加,能增強狐的體質和抗病力;同時可使狐保持愉快情緒,能降低自咬病的發生率。但要求必須給狐提供足夠的飼料和活動空間(籠大)。芬蘭的經驗是不斷食,不限食,每天清理剩食。
3.5育種與繁殖
不重視育種或育種方法不當是目前我國各養狐場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引種的目的是為了擴繁和改良。譜系不清會造成近親繁殖,從而引起品種退化。引進的芬蘭狐其本身的基因尚未完全固定,后代仍可出現分離,因此引進種狐的選育工作十分重要,方法不當即行退化。后裔測定是育種工作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后代中表現出的典型個體的數量是衡量種狐價值的首要標準。近年來我國養狐場選種標準普遍傾向于個體的大小,似乎越大越好,這種做法也許是種偏見,因為實踐已證明,過于碩大的個體在抗病力與繁殖力上已表現出明顯的低下,用芬蘭專家的話講:“我們已經發現了體型過于碩大的種狐在生產性能上已經出現了種種障礙,許多情況下飼養小一點(指不是特大的)種狐會獲得更高的利潤。
3.5.1種公狐的選擇
種公狐的選擇應注意同窩中具備典型特征個體的比例,比例越高,遺傳能力越好,即:寧在大中取小,不在小中選大;其次,要看其精液品質,季節內所提供的有效精子數越多,繁殖力越強。有關精子的受精能力目前還不能從常規檢測中得以認證,但檢測精子在體外的存活時間有助于選出其精子具有較強受精能力的公狐。
3.5.2種母狐的選擇
種母狐的選擇主要看其母性和其仔狐育成數,其它做參考。因為基因的擴散速度以雄性最為有效。當年仔狐留種亦應考慮其母親的繁殖狀況,因為母性和繁殖力是可以遺傳的。要特別注意仔狐分窩后種母狐體況恢復期的營養供給,它比配種期供給更為有效。要注意調整好種母狐的體況,配種時以中等體況為佳。
3.5.3人工授精
(1)采精前期準備選定的種公狐應注意采精前期的營養供給,因為性腺在11月份已開始迅速發育。體況要調整到中等偏上,進入繁殖期應使其得到很好的休息,保持安靜,避免驚擾。
(2)采精頻率每周2~3次為好。
(3)采精量一般1ml左右,精液中不宜混入過多精清,一份精液平均可為8~10只母狐輸精。
(4)精液污染主要來自環境、公狐體表、操作者手臂和使用的器械。除了要搞好器械和環境的消毒外,還要注意操作者的手臂、公母狐體表、籠舍的清潔衛生,特別是籠底網必須干凈,配種期公母狐嚴禁與地面直接接觸。
(5)精液的體外保存應選擇可靠的稀釋液,用前必須做精液體外保存檢測;保存時水溫不易過高,在室溫20℃左右時,可從36℃任其自然降溫,中間不必升溫;保存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
(6)混合精液兩份精液(多份不宜)混合使用可提高母狐受孕率,但不能用于育種。
(7)母狐發情適合的營養和管理是母狐正常發情的前提,其中最有效的影響因素是光照,在短日照向長日照過渡期,短日照是前提。因此在繁殖季節來臨時適當適時增加光照可促進母狐的發情。同性發情時的氣味有誘導作用(外激素);異性刺激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傳遞信息來刺激母狐發情(公羊效應);采取混養、散放、換籠的方式也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要注意做好標記,避免疾病傳播;使用各種外源性激素對于不發情母狐效果均不理想,但對于正常發情母狐適當使用促排3號、PMSG可提高其產仔率。
(8)輸精輸精器不宜插入子宮過深,精液應緩慢注入,在片刻(1~2秒)停留后輕輕拉出輸精器。輸精器前端宜小而光滑;金屬材質的擴陰管不可取,以優質光滑的有機材質為佳;輸精量以0.7ml最適,有效精子數不低于7千萬個。大劑量輸精可因精液倒流損失精子,同等數量精子輸精其輸精量與受孕率成反比;輸精次數以2次為最適(發情鑒定需準確),也可3次,次數過多不利于受孕。
3.6疾病與防治
以防為主。對有較高價值的種獸可適當治療,但治療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一般來說不主張治,最好是淘汰。凈化種群是芬蘭毛皮獸養殖一條成功的經驗,病狐即使治好也會使其生產性能下降(指傳染性疾病),有的可能還會成為養殖場的潛在傳染源。在我國犬瘟熱、病毒性腸炎、腦炎三大疫病使用疫苗還是必須的,但在芬蘭已經消滅了,不再使用了。高質量、高效益,獸群的凈化與擇優是先決條件,否則就是扛著包裹趕路,輕裝上陣,跑的才快。所以就我國養狐場目前的現狀看,要發展,提高質量,重在淘汰,優化種群,事半功倍!當然由于天氣或飼料引起某些胃腸道疾病使用一些抗菌素還是應該的。
3.7褪黑素的使用
外源性褪黑激素給動物以短日照信息,從而促使其提前長冬毛和提前發情。目前主要用來促進冬毛提前成熟,種獸的使用由于使用方法還不成熟,一般不提倡使用。就多年的實踐結果看其效果是:水貂>貉>銀狐>藍狐,♀>♂,成獸>仔獸。具體應用介紹如下:
(1)用于提前取皮每只使用劑量:水貂5~10㎎,狐、貉10~20㎎。使用時間:成獸6月中旬為宜,仔獸一般不宜過早使用,晚些效果好,常在7月中旬~8月中旬為佳。
(2)用于延遲發情(生產藍霜狐、銀狐♂)劑量為20~40㎎/只,時間為冬至前,11月下旬~12月22日前,以后可以補埋。存在個體差異,但都有效。
(3)用于提前母狐發情劑量、時間同提前取皮一樣,但個體差異極顯著,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使用注意:器械要消毒;皮下埋植要確切;生長與營養同步;適當避光;適時取皮。
(作者:劉志平教授 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哈爾濱150040稿件來源: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養殖委員會)
農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