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種是產業的基礎
中國鴕鳥養殖開發協會技術標準部 范繼山
在我們的鴕鳥養殖中,部分鴕鳥場生產能力差異很大,有的場子不重視種鳥選配,近親繁殖,造成生產能力下降,孵化率降低,弱雛比例增加,雛鳥歪嘴,瞎眼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了鴕鳥種質水平的提高。加大選育推廣,大面積地使用良種,是鴕鳥產品優質、安全的保證,可以使鴕鳥產業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增加鴕鳥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開展良種工程,種鳥整頓、優化種群是第一步。下面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整頓和優化種群的準備工作
1、成立以場長為組長的評審小組。
2、根據種鳥實際情況和發展計劃,認真制定出種鳥優化標準(選留或淘汰標準)。
3、認真查閱種鳥系譜證書和歷年來的生產記錄(產蛋數量和受精率);將種鳥生產性能順次排隊登記造冊;預選出一定數量的母鳥和公鳥。
4、設計適合養殖場使用的各種技術檔案和統計表格。
5、設計并制作種鳥編號牌(腿號和頸號)。
二、種鳥選擇
1、系譜選擇。
就是根據種鳥的遺傳基因,優秀的雙親才能生產出優秀的后代的原理,對現存種鳥進行系譜審查,按種鳥的生產性能記錄和種鳥標準進行選擇,對預選的種鳥登記造冊備用。
2、個體選擇
(1)合理選擇時間。優化種鳥群的工作,要選擇在種鳥休產期進行。這期間種鳥已完成了年度發情、配種、產蛋過程,生產能力也表現得很完整了,所以種鳥休產期最適宜調整種群,不會影響生產。
(2)結合一年一度的防疫工作搞個體選擇。結合防疫工作一次同時完成新城疫、禽流感二聯苗注射,驅蟲、上頸號或腿號,減少因多次促鳥而產生的應激反應,也減少勞動強度。
(3)個體選擇
1已有編號的種鳥選擇。首先查閱本欄種鳥生產性能記錄是否符合本次選留對象條件(結合系譜審查登記表)。對生產能力審查合格的個體進行個體選擇,對符合本品種特征的母鳥又有高產特征的,如后軀比較發達,泄殖腔比較松弛,公鳥雄性強、陰包大、陰莖長一般在30cm以上的個體進入種鳥群或核心群,對入選的種鳥要重新編號選冊(保存原有號碼)。
2對沒有編號的種鳥要在飼養人員的協助下,回憶公鳥的發情、配種和母鳥產蛋是否優秀,對優秀個體進行個體選擇(個體選擇原則同上)達到本場種鳥標準的編號注冊,對上述種鳥再觀察一年生產性能表現,確實優秀的個體列入種群或核心群。
3后備鳥選擇:種鳥數量按每年20-30%比例選留后備鳥。后備鳥的選擇重點在系譜選擇,也就是基因選擇。選擇有高產記錄雙親的后代,個體符合本品種特征即可暫時確認為后備鳥,編號注冊,待有了生產性能后進一步確認是否為優秀個體。
(4)對不符合種用標準的鳥及時淘汰
對不符合種群核心群和生產群生產性能標準的劣質鳥,或外貌特征有明顯欠缺,失去種用價值的種鳥,要及時淘汰,集中催肥出售。
三、調整種鳥配合力
及時調整公母配比(1公2母為宜),充分發揮種鳥的生產能力(產蛋多、受精蛋多),種鳥血緣關系也容易記清。
1、保留原有親合力強的公、母組合。
2、對重新組合的公母鳥,在生產季節觀察親和能力是否理想。對親合力不強明顯打斗的公、母或不配種的公鳥要即時調整,有助于生產能力的提高。
四、對種群或核心群的種鳥要建立技術檔案
技術人員要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適合本場使用的種鳥系譜證書,種鳥配種、產蛋記錄表格、孵化室、育雛室有關統計表,以及非種群種鳥生產記錄表,并組織、監督實施。
五、不斷提高種群或核心群的生產能力
根據育種計劃、生產能力的指標,每年有計劃更新核心群,保證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大型種鳥場還可以有計劃建立不同血緣關系的品系核心群,例如產蛋能力明顯高的小群體,在本品種范圍內個體明顯高大、結構勻稱的小群體,生長速度快的小群體,分別建立品系核心群。在條件成熟時搞品系間雜交,有助于鴕鳥產品數量和質量的提高,降低飼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