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養殖的三大支柱
鴕鳥養殖和其它動物生產有共性,離不開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1、遺傳育種:
遺傳育種對動物生產貢獻率40%。這是世界范圍的研究結果。遺傳育種對動物生產可以長期起作用。優秀的種鳥平均可以生產15只以上商品鳥,如果母鳥平均只能生產7-8只商品鳥,生產成本將高近一倍。種鳥可以連續多年繁殖,種的作用對生產持續起作用。
南非的鴕鳥養殖業已開發了一百多年,在科學研究方面,無論在廣度和深度都明顯走在世界前列。論文集有文章報道南非研究母鳥產蛋性狀的遺傳力,用先進的REML方法估計。母鳥產蛋平均每月5.99枚,母鳥平均產雛鳥每月2.93只,平均蛋重1415克,平均雛鳥出生重853克。還有文章報道利用血樣提取遺傳物質DNA,利用微衛星標記可以判斷鴕鳥的親子關系,他們利用的微衛星標記中有中國農業大學的湯波等2003年發表論文中發現的部分微衛星標記CAU14和CAU17。利用這種方法可以估算群體的公鳥的受精率和母鳥的后代數。
我國鴕鳥育種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已經制定的種鳥標準在實施過程中還不能完全執行,因為有些場生產記錄不完善,系譜不清,種鳥淘汰率低等。沒有完整的系譜檔案,就無法進行選種和選配,防止近交,容易發生近交衰退。
國外有些國家已培育了鴕鳥的產肉系、產皮系、產蛋系,利用品系間雜交,產生雜種優勢,提高商品鳥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
2、營養和管理:
營養的改善和規范的管理可以迅速提高生產,顯示其作用。如提高生長速度,提高成活率,提高繁殖率,增加產品質量和數量,降低成本。有些經濟性狀,如繁殖性狀,遺傳力很低,受環境影響極大,通常可以通過改善營養和種鳥管理得到提高。不同年齡鳥的營養需要不同,應該配制相應的飼料配方。在論文集中,有報道不同能量和蛋白水平的飼料配方對鴕鳥生長的對比試驗。目前世界范圍對鴕鳥的不同年齡營養需要的精確值沒有權威的結果,好的飼料配方往往還是經驗性的。
受精率、孵化率、育成率的提高與正確的飼養管理相關極大,如育雛階段,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密度、營養,運動和防疫等規范管理決定健雛率。
今后需要逐步制定飼養標準,孵化規程等。
3、疫病防治:
傳染病可能造成鴕鳥減產,甚至導致全軍覆沒。傳染病的防治應放在第一位,例如新城疫,禽流感等。
禽流感是禽流性感冒的簡稱,被國際獸醫局定為A類傳染病。按病原體類型區分,禽流感可分三類,高致病性(HP),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最具傳染力的種類是H5型和H7型,目前引起世人關注的是H5N1型。
2005年9月初以來,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相繼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之后,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等15國也發生,1.4億只家禽被捕殺,經濟損失超過120億美元。我國的青海、廣西、內蒙、安徽、湖南、遼寧等地也發生了禽流感,已捕殺了上千萬只家禽,嚴重影響了家禽生產。
2004年冬,南非爆發了H5N2型禽流感,病死1500只鴕鳥,為防止擴散,宰殺了38個鴕鳥場的26000只鳥。政府禁止鴕鳥肉出口。鴕鳥業遭受巨大損失。最近已解禁,但是其它國家從南非進口鴕鳥肉還沒有解禁。今年南非鴕鳥產品的國際貿易仍然會受限制。
目前各國積極研發禽流感H5N1型疫苗,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同型疫苗注射預防。尤其幼鳥更易感。南非爆發禽流感時5-14日齡的鴕鳥死亡率超過80%,8月齡以下20%,成鳥很少感染。
預防措施要點如下:加大免疫力度,防止病源傳入。嚴控進口渠道,包括國內外購。監控候鳥遷徙路徑,遠離其它家畜家禽和寵物。對種鳥要特殊保護,種鳥群不要過于集中。糞便及時處理,死鳥及時確診,無害化處理,徹底消毒。對飼養人員加強培訓和健康監護。
今后,我們要力爭得到國家政策上支持,加強養殖技術研究,建立各種標準,開展技術人員培訓。抓住今年的機遇,加速鴕鳥產業化進程。加強國內企業間合作,優勢互補,在產業鏈的各環節上,發揮專長,取得效益,加強國際間交流、學習和合作,力爭互利雙贏。(作者系:中國鴕鳥養殖協會技術推廣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