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鴿業發展的應對策略
江蘇省農科院獸醫所中西獸醫中心 戴鼎震
中國加入WTO給肉鴿養殖業走出國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給肉鴿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乳鴿對外市場擴大,但對優質乳鴿生產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對外開放市場加大,我國傳統鴿業中的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質量低劣的鴿場會受到負面影響,如不進行重大改革,會關、停、并、轉。只有飼養管理科學,衛生防疫得力,不濫用抗生素,結合中草藥防治疾病,才能生產出健康味美,不含藥物殘留的優質乳鴿。
第二,加入WTO為我國乳鴿食品加工提供了進軍國際市場的機會,但要求出口產品必須味美精良。我國傳統加工業對禽肉有眾多的加工工藝,配方獨特,風味佳美,倘能在出口要求的基礎上開發加工乳鴿食品,無疑對肉鴿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面臨更大的出口創匯空間。加入WTO為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出口創匯機會。但我國國內市場未能很好地開拓,銷路不暢,流通渠道不活。這已成為嚴重制約肉鴿業發展的瓶頸。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應深入思考,制定新的肉鴿生產策略。
首先,組建鴿業集團,走產業化發展之路。要適應入世后的形勢,就必須改變零星飼養、分散經營的局面,采取強強聯合、強弱兼并、租賃等多種形式,組建肉鴿生產、加工和經營的現代化鴿業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國際接軌,改變經營機制不活的狀況,做到產權清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我國目前的肉鴿產業以民營為主,但由于其具有規模小、經營分散的特點,往往經不起市場波動,終不能形成主導產業。鴿業集團組建有利于加大管理和協調的力度,加大科研生產的投入,有利于優化育種、飼養、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實現產、供、銷一條龍,科、工、貿一體化,從而獲得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其次,要以科技為先導,提高肉鴿生產水平。市場需要優質乳鴿,這涉及肉鴿科學地飼養、合理地用藥。大小不一、品質不均、有抗生素殘留的劣質乳鴿必將被淘汰。所以養鴿企業要與科研部門緊密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發展之路。
第三,發展食品加工,提高消費水平。我國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食品加工工藝。長期以來,我國肉食制品中的醬、腌、烤、煲等工藝受到國內外顧客的廣泛喜愛。乳鴿加工也應有自己的獨特品種和特殊口味,增加花色品種,以迎合人們品奇嘗鮮的需要,提高消費的檔次。乳鴿食品加工還可緩解乳鴿積壓帶來的生產壓力,這也是特禽生產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
第四,引導消費,促進生產。盡管肉鴿已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但我國的市場還遠遠沒有打開,更不用談國際市場了。國內除了上海、廣州、港澳等消費大市場外,就再也沒聽說有其它大的消費城市。這其中有幾個因素,除了乳鴿價格較高外,顧客對乳鴿風味、營養價值、藥用價值不甚了解、未能形成消費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應通過媒體加強宣傳,引導消費,逐步擴大消費群體,并根據地方特色及國內消費特點,介紹肉鴿的系列產品,以利于生產的健康發展。
第五,深入信息交流,注視市場變化。市場行情是決定肉鴿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必須對國內外市場行情進行預測。這就需要深入研究,加強信息交流。可通過報刊、電臺、互聯網多種形式獲取各種信息,分析肉鴿市場動態,及時調整肉鴿生產及產品加工的規模,避免大起大落。